header-langag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Tiếng Việt
한국어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Türkçe
掃碼下載APP

7500萬攻擊50億美元巨頭,他們究竟想幹嘛?

Jaleel加六等2位作者
2025-08-12 20:41
閱讀本文需 18 分鐘
門羅幣史上最危險的一個月,被盯上的 50 億美元「肥肉」

如果說幣圈的戲劇性從不缺少故事,那麼這一次,主角換成了門羅幣(Monero)。


這不是突如其來的襲擊,而是一場提前一個月就對外放話的、有備而來的算力對決-攻擊方甚至提前宣布了「將在 8 月 2 日至 8 月 31 日期間挑戰門羅幣網路」。他們的目標直指一個在區塊鏈世界中罕見的成就:控制一個市值超過 50 億美元的隱私幣網路的 51% 算力。


而今天,攻擊者聲稱已經實現了該目標。


這是一場蓄謀已久的攻擊


我們都知道,在區塊鍊網路中,所有交易都必須經過礦工驗證,這個過程被稱為「挖礦」。礦工的運算能力稱為算力,算力越高,挖到新區塊、獲得獎勵的機會就越大。


門羅幣也是一樣。


但相較於其他幣種,門羅幣有一個防止大礦池作惡的設計-不支援專用礦機(ASIC),只能用普通電腦的 CPU 或 GPU 挖礦,這個規則的初衷是防止挖礦的人聚集到同一個大型礦池,這樣一來,理論上任何人都可以用更公平的網路礦化。


但這個機制也有一個理想化的被攻擊方式,那就是短時間裡租用或調動大量普通伺服器(例如雲端運算資源、閒置 PC、礦工電腦)。而這正是此次攻擊者的實現方式。


再來看這個預謀已久的攻擊者,叫 Qubic。


這場行動的發起者是 Qubic,一個並非為攻擊門羅幣而生的獨立區塊鏈專案。它由 IOTA 聯合創始人、資深加密開發者 Sergey Ivancheglo(綽號 Come-From-Beyond)領導,採用“有用工作量證明”(UPoW)機制,讓礦工的算力不僅用於解數學難題,還可以訓練其人工智能係統“Aigarth”,一舉兩得。


那麼為什麼它會與門羅幣產生關聯,對其發動一場算力「戰爭」?


其實,這是 Qubic 展現其 UPoW 模型能力的一次「經濟演示」(economic demonstration)。從 2025 年 5 月開始,它透過將自己的網路算力用於 門羅幣 的 CPU 挖礦,成功吸引大量礦工加入,僅憑挖礦即同時獲得 門羅幣 和 $QUBIC 代幣收益。礦工挖出的 門羅幣 會被賣成穩定幣,再去回購和銷毀 Qubic 幣,形成一個自我增強的經濟循環。


在 Qubic 宣布要在 8 月 2 日到 8 月 31 日期間「挑戰」門羅幣網路後,一些門羅幣社群成員開始全天候監控鏈上的情況。有人在 Reddit 上表示,自己會盯著每個區塊,尤其是留意「孤塊」(orphan block,也就是被丟棄的區塊)的出現。起初一切正常,但在某天凌晨,他注意到發生了一次鏈重組(chain reorg)。照理說,鏈重組在門羅網路並不罕見,例如兩個礦工同時挖出區塊時,系統會選擇一個並丟棄另一個。不過這次的時間點很可疑,似乎與 Qubic 測試插入替代區塊、分叉區塊鏈的能力有關。雖然那個替代區塊最終被拒絕,但也說明 Qubic 在嘗試行動。


門羅幣的區塊狀態


Fenter 發現,門羅幣的區塊狀態


網路生成器似乎還發現,門羅幣的區塊狀態


網路生成者也發現,門羅幣的區塊狀態


發現,門羅幣的區塊狀態監控本應加快了一個空間門產生一個壓力,但區塊顯示出一個潛在壓力,門羅幣的門似乎,門羅幣的門光開始顯示一個跡象。這讓他確信,Qubic 確實在進行某種幹擾。另一位參與者指出,那次唯一出現的孤塊是在 Qubic 公開聲稱要發動攻擊的 12 小時前發生的。


在算力資料上,社群也觀察到 Qubic 在 8 月初停止向公共礦池統計網站報告算力,這讓外界無法直接看到他們的真實挖礦能力。有人推測,這可能是為了隱藏峰值算力,製造不透明感,同時透過自己控制的網站展示更有利的數字。門羅核心團隊成員分析,他們的算力並非恆定,而是規律地在高峰與低谷之間切換,這種「開關」模式比穩定挖礦更具威脅性。


Qubic 這場為了「秀肌肉」而有預謀的攻擊結果是:在 5–7 月期間 Qubic 曾佔 門羅幣 網路接近 40% 的算力。到了 8 月,Qubic 聲稱達到了 52.72%,直接跨越了 51% 的「控制門檻」——這意味著它在技術上能夠重組鏈、進行雙花攻擊或審查交易。 Qubic 聲稱這是為了模擬 門羅幣 網路可能面對的攻擊、儘早發現安全弱點。


事實上 Qubic 是在虛張聲勢?


那麼 Qubic 真的成功進行了 51% 攻擊嗎?對此仍有許多人持懷疑的態度,認為這只是一場蓄意進行欺騙的行銷。


@VictorMoneroXMR 用下面這張截圖提出了質疑。當其它門羅幣礦池的總算力顯示為 4.41GH/s 且全網算力顯示為 5.35 GH/s 時,Qubic 的數據看板卻顯示在相同的全網算力下其擁有 2.45 GH/s 的算力,這個數據對不算力,並且可能有網算力的全網計算力。如果我們根據這個假設來修正,Qubit 的算力其實只佔總算力的 30% 左右。



除了數據疑雲外,目前最直接的鏈上證據是門羅幣遭遇了連續 6 個區塊的區塊重組,但這也不能夠確定 100% 發動攻擊 5bit 擁有了攻擊的能力。



這一點在,門羅幣 Reddit 社群對區塊的即時監控帖裡也得到了佐證。


在整個 Qubic 挑戰期間,社群沒有看到持續的、顯著的孤塊增加或鏈重組,只有一次疑似 reorg,且替代區塊被拒絕。核心開發者和社群觀察到,Qubic 曾在部分時段接近甚至略高於 50% 算力(Qubic 自稱達到 52.72%),即使短時間內超過 51%,如果只是幾分鐘或幾個區塊,可能無法完成有效攻擊。


也就說,目前沒有證據顯示他們穩定維持在 51% 以上足夠長時間去發動成功的攻擊。


目前門羅幣社群的共識是:Qubic 可能在短時間內超過 51%,但沒有執行有效攻擊,更像是一次算力展示和心理戰。攻擊方可能在自己的網站上展示誇大的佔比截圖,營造已掌控網路的印象。


花 7,500 萬賺 10 萬的虧損買賣?


Qubic 的攻擊成本也在社群平台上引發了大量討論。


羅幣社群的分析普遍認為,要維持目前 Qubic 所掌握的算力,其成本極為高昂。以目前的網路難度計算,門羅幣全網每日區塊獎勵價值約 15 萬美元。如果攻擊者想持續維持 50% 以上的全網算力,意味著他們每天需要產出相當於全網一半甚至更多的區塊,這部分的硬體、電力和運維成本極為驚人。


根據安全公司 SlowMist 創辦人餘弦的計算,這種規模的攻擊成本可能高達 7,500 萬美元/天,這是一個幾乎不可能靠單純投機挖礦回本的數字。


由於這個數字太天價,我們再來從其他角度來做分析。先看Crypto51,這是一個專門用來估算不同 PoW 幣種進行 51% 攻擊成本的網站。針對一些主流或中小市值幣種,它提供了每小時租賃算力的成本參考,例如:Ethereum Classic(市值約數億美元):每小時約 11,563 美元;Litecoin:每小時約 131,413 美元。


儘管 Crypto51 沒有針對門羅幣的具體數據,能看出即便是中等規模的 PoW 網絡,其攻擊成本也通常遠低於數千萬美元/天的級別。


基於 Reddit 的討論,社群朋友嘗試以以下方式估算 CPU PoW(如 門羅幣)的攻擊成本:假設使用 AMD Threadripper 3990X(效能約 64 KH/s),要達到全網 51% 需要約 44,302 台這樣的 CPU 機器。光是設備購置成本就約為 2.2 億美元(44,302 × $5,000)。如果算上其他硬體成本、場地租賃和電力費用,還需額外數千萬美元投入。電費預計約每天 10 萬美元。


那麼 7,500 萬美元一天的攻擊成本,Qubic 能從中獲利多少?


依照門羅幣目前的尾發行規則,區塊時間約 2 分鐘,每個區塊的獎勵固定為 0.6 枚 XMR。如果 Qubic 控制了 51% 以上的算力,也意味著他們具有開採出每天所有的門羅幣區塊的能力,即約 432 枚 XMR。


在我們撰寫本文時,門羅幣的價格約為 246 美元。以當前門羅幣價格計算,Qubit 如果壟斷了一天內所有的門羅幣產出,僅能獲利約 10.6 萬美元。


根據 Qubic 官方的「Epoch 172 報告」,Qubic 將其挖到的門羅幣按照 50% - 50% 的比例進行分配,即一半用於回購和銷毀 $QUBIC,另一半用於礦工激勵。但礦工的報酬仍以 $QUBIC 支付。


也就是說,市值不到 3 億美元的 $QUBIC,具有了壟斷市值近 46 億美元的門羅幣的產出的能力。理論上,他們能夠火力全開,一天銷毀 5.3 萬美元的 $QUBIC,一個月銷毀 150.9 萬美元的 $QUBIC,這實在是太瘋狂了。


門羅幣的反擊,一場未落幕的較量


因此,外界普遍認為 Qubic 的動機不僅是為了直接挖門羅盈利,而是透過一種「算力+代幣」的組合經濟模式來支撐:Qubic 並不直接用貨幣支付礦工作為獎勵,並人為維持代幣的二級市場價格——一旦價格穩定甚至上漲,就能用相對較低的代幣發行成本,換取龐大的真實算力支持。這種做法的核心在於,礦工在 Qubic 礦池挖門羅幣獲得的獎勵會被換成 Qubic 代幣,如果代幣價格保持高位,礦工的名義收益就很可觀,自然會被吸引過來。


獲利模式上,Qubic 本身並不一定依賴門羅幣的區塊獎勵賺錢,而是藉助這一事件為其代幣製造話題熱度,提高交易量和價格,進而帶來更多投機買盤。


只要 Qubic 幣的市值和流動性維持在足以支付礦工的水平,這場大規模算力佔領就能持續。然而,這種模式建立在高度脆弱的信心基礎之上:如果礦工們覺得 Qubic 幣的價格難以維持,就會集體拋售換回更穩定的資產,這將觸發價格暴跌,並引發“誰先跑”的踩踏。


這是一場赤裸裸的霸道的算力「虹吸」,自然也引起了門羅幣社群的強烈不滿和反擊。


有趣的是,在 Qubic 攻擊門羅幣的過程中,也曾遭受匿名攻擊。


根據 Qubic 創辦人 Sergey Ivancheglo(綽號 Come-From-Beyond)的說法,他們的礦池在這一階段遭遇了 DDoS 攻擊(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 Qubic 給出的數據是,其礦池算力從先前的約 2.6 GH/s 下降至 0.8 GH/s,跌幅超過 70%。因此他認為,這是有人刻意透過網路攻擊來幹擾他們的算力運作。


攻擊方 Qubic 創始人 Sergey Ivancheglo 表示自己也受到了攻擊


甚至在礦門幣的過程中指責的主要開發者 Sergei Chernykh(暱稱 sech1)是幕後發起者。不過,sech1 隨即作出回應,明確否認與任何非法攻擊有關:「門羅幣社群裡並非只有我一個人對 Qubic 的做法感到不滿。但我絕不會訴諸 DDoS 這樣的非法手段。其他人可能會。」


111_benter;挖礦軟體 XMRig 的主要開發者表示「門羅幣社群裡並非只有我一個人對 Qubic 的做法感到不滿」


同時,門羅幣社群內部似乎也在討論,所有門羅人應該組織起來並徹底消滅 Qubic:

#ShortQubic,他們想惹我們,我們只能反擊。 center;">門羅幣社群討論如何反擊


而更有意思的是,有門羅幣社群成員指出,Qubic 攻擊門羅幣的或許還有意識形態上的原因。


Qubic 官網顯示團隊有許多成員,但大多數用化名,只有兩人使用真名,一位就是前文提到的 Qubic 創始人 Sergey Ivancheglo,另一位則是 Qubic 的科學家David David Vivancos 被描述為「技術官僚」,信奉由技術專家與數據驅動社會管理的模式。這種理念被批評與門羅追求的去中心化、隱私和社區自治背道而馳,甚至帶有反烏托邦色彩。


這場攻防並未結束,心理戰的硝煙仍在瀰漫。接下來,門羅社區是否會用科技、金融還是輿論的方式反制 Qubic?而 Qubic 的「算力虹吸」又能維持多久?律動 BlockBeats 也將持續關注。



歡迎加入律動 BlockBeats 官方社群:

Telegram 訂閱群: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群: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帳號: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

举报 糾錯/舉報
本平台現已全面集成Farcaster協議, 如果您已有Farcaster帳戶, 可以登錄 後發表評論
選擇文庫
新增文庫
取消
完成
新增文庫
僅自己可見
公開
保存
糾錯/舉報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