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langag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Tiếng Việt
한국어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Türkçe
掃碼下載APP

OKX研究院 | 以太坊創世塊十週年:世界電腦神話進行時

2025-07-29 17:25
閱讀本文需 51 分鐘
回望以太坊10年風雨路,輕舟已過萬重山


作者:@c_luyishisi(十四君)


2011 年,一個 17 歲的俄裔加拿大少年,最初在一個名為“比特幣”的文章網站上撰寫報酬個比特幣,「這是我第一份真正的工作,每小時的工資大約是 1.30 美元,」他後來回憶道。


那 5 個比特幣在今天價值 60 萬美元——十幾萬倍的漲幅見證了整個加密貨幣時代的瘋狂成長。


而更令人震撼的是,這個少年 Vitalik Buterin 所創造的以太坊,其發展速度也不亞於比特幣本身:如今以 4000+億美元的市值,承載著每年超過 5 萬億美元的交易額。


請跟隨本文,回望這以太坊創世塊啟動後的十年,這也正是區塊鏈行業的風火十年,看他如何從一個每小時 1.30 美元的寫稿青年的想像,變成了改變整個數位世界運行邏輯的基礎設施,這個過程裡,有哪些技術基層的變化,有哪些技術基層的遷徙。


史前故事-比特幣是夢想的開始


從比特幣啟發到以太坊創世者


2013 年,比特幣價格飆升了 Vitalik 讓他想點燃了 Vitalik 讓他想但比特幣的局限性點燃了 Vitalik 讓他想點燃了 Vitalik 讓他想盡一切事物。身為《比特幣雜誌》的撰稿人,他不斷深入比特幣社區,卻發現這個革命性的金融系統,如果切換到新的可程式化的目標上,想讓區塊鏈的體系,在超越單純金融產品的維度上進行拓展是多麼的困難。


而且在當時的區塊鏈世界,智能合約只是一個極為模糊的概念,沒有定義,沒有樣本,更沒有方向。


在最初的設想裡,合約也只是支持一些固定功能的腳本——比如簡單的多簽名、時間鎖定,或者像 Mastercoin 這樣的雙方合約,讓參與者 A 和 B 都投入資金,然後根據預設公式分配收益。這種腳本語言完全不是圖靈完備的,只能描述雙方關係的條款,遠遠稱不上是真正的「世界計算機」,更談不上智能。


Vitalik 曾向比特幣核心開發人員主張,比特幣平台應該要有個更完善的程式語言讓人開發程式。然而,比特幣社群的保守主義與極簡主義哲學,與 Vitalik 心中那個更通用、更開放的區塊鏈願景產生了根本衝突。而當時市場中各個擴展方案都在修修補補,並沒有人敢於提出一個完全重新設計的解決方案。


於是他做了一個,如今看來確實改變了世界的決定:開發一個新的平台。


向前有了決斷,但向後卻並不清晰,雖然是個新平台,但具體該如何設計與實現是個大問題。


2013 年末的一個轉捩點出現在 Vitalik 在舊金山的一次長途步行中。他突然意識到,合約完全可以被泛化——如果是個智能的合約,他本身就可以是完全成熟的帳戶,擁有持有、發送和接收資產的能力,甚至可以維護永久存儲一些狀態。那何不再進一步,打破描述固定關係的腳本,去設計能夠執行任意運算的虛擬機器呢?


最初的以太坊設計甚至採用了基於寄存器的架構(而非後來的堆疊式架構),內建了新穎的費用機制:每執行一個計算步驟,合約的餘額就會下降一點,如果合約資金耗盡,執行就會停止。這是早期「合約付費」模式的雛形,後來演進為我們熟悉的「發送者付費」和 Gas 系統。


2013 年末 Vitalik 撰寫了以太坊白皮書,核心是定義了目標——要創建一個通用的去中心化計算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部署和運行去中心化應用程序,不是固定功能的腳本,而是真正圖靈完備的計算環境。


然而,從理想的願景到可實現的技術規範,還有巨大的鴻溝需要跨越。這時,Gavin Wood 的加入成為了關鍵轉捩點。 2014 年,Gavin Wood 編寫了著名的《以太坊黃皮書》,這是以太坊虛擬機器運作流程的正式技術規格。


https://ethereum.org/content/whitepaper/whitepaper-pdf/Ethereum_Whiteereum.org/content/whitepaper/whitepaper-pdf/Ethereum_Whitepaper_-_Buterunpaper_p.pdf


https://ethereum.github.io/yellowpaper/paper.pdf


白皮書描繪了「為什麼」和「是什麼」,黃皮書則精確定義了「如何做」。這兩份文件的結合,帶著以太坊從概念走向現實。


在柏林關鍵技術決策與演進


2014 年到 2015 年,柏林成為了以太坊的精神聖地。 Vitalik 常常「朝聖」般地活躍在柏林的 Bitcoin Kiez 區域,Room 77 餐吧成為了早期加密社群的聚集地。在距離 Room 77 只有 1.5 公里的 Waldemarstraße 37A 辦公室裡,以太坊的核心團隊在通宵達旦地編寫程式碼。


在這個階段,以太坊協議經歷了無數次技術迭代:從基於寄存器的架構轉向棧式架構,從“合約付費”模式演進為“發送者付費”的 Gas 系統,從異步內部交易調用改為同步執行,很多決策都有深遠的影響。


例如,EVM(Ethereum Virtual Machine 以太坊虛擬機)統一 256 位元整數模型,最初是為了適配雜湊函數和加密演算法的常用位寬,並在設計上避免溢位風險。雖然當時看似過度保守,但卻天然適配了 DeFi 中複雜的高精度數學運算(如 fixed-point, 乘法除法取整),也規避了 JS/float 類語言中的精度問題。


還有,如果交易耗盡 Gas,則會整個執行回滾而不是部分完成,這個設計消除了“部分執行攻擊”的整個攻擊面,成為後來所有智能合約安全性的基石。而這個設計更有經濟上的驅動力,一方面是技術上,其實合約執行前是無法預知執行所需 Gas,另一方面因為會失敗而損失,所以發送者更有激勵控製成本和行為,避免了盲目的發送交易。


大家的技術創造力,帶來許多意外驚喜,例如 Vitalik 最初設想了異步的合約調用模型,但 Gavin Wood 在實現過程中基於工程與語義一致性考慮,自然地採用了同步調用。這個看似無意的偏轉,卻為後來的 DeFi 可組合性奠定了關鍵技術基礎——使得一個合約調用另一個時可以同步返回執行結果,造就了“貨幣樂高”的可預測性和原子性。


要知道,以太坊 Defi 應用之間互相依存度較高,都不是單一的生態,例如借貸協議會使用 DAI/USDC 為抵押品,而穩定幣 mint 模組會調用 Chainlink 做預言機,不少做市協議會基於 Aave、Compound提供槓桿,這一系列連動裡,同步調用功不可沒但有利有弊,也因為同步調用性能拓展更為困難,在後續以太坊也不得不選擇更複雜的擴容思路(詳見下方 L2 章節)。


另外,其中眾所周知的 POW 挖礦演算法,也經過了多輪迭代,從 Vitalik 提出的 Dagger 演算法,到與 Thaddeus Dryja 合作的 Dagger-Hashimoto,再到強調抗 ASIC 特性的 Ethash。這些過程中也不斷嘗試過諸如自適應難度、memory-hard 結構、隨機存取電路等方向。


當然,許多困難有的有意外之喜,自然也成為了後續的技術債務,在 2025 年,當 Vitalik 提出將 EVM 替換為 RISC-V時,他坦言:「以太坊歷史上經常沒有做到保持簡潔(有時是因為我自己的決定),這導致了我們過度的開發支出、各種安全風險,往往是為了追求已被證明是虛幻的好處。」

歷史性的一刻:2015 年 7 月 30 日

105 月,105 月 15 月 30 日

我仍然記得那天在柏林辦公室的情景:「很多開發者聚集在一起,我們都在看以太坊測試網上的區塊計數到 1028201,因為這標誌著以太坊主網自動啟動。我仍然記得我們都坐在那裡等待,然後它終於到了這個數字,大約半分鐘之後開始生成以太坊主網自動啟動。我仍然記得我們都坐在那裡等待,然後它終於到了這個數字,大約半分鐘之後開始生成以太坊。」



現在在Google地圖搜尋那個地址,仍然能看到被標註上的「Ethereum Network Launch (30/07/2015)」,以及當時以太坊核心早期成員的合照——那是加密史上最重要的照片之一。



2025 年 7 月 30 日,當以太坊迎來十週年紀念時,截至 2025 年上半年:

<25 610 萬個錢包參與了鏈上治理投票。


·以太坊每週增加約 350,000 個新錢包,這得益於透過 Layer 2s 加入的用戶。


·截止 2025 年 3 月,活躍的以太坊錢包數量達到 1.27 億,較去年同期成長 22%。


·在穩定幣市場遙遙領先,市值高達 821 億美元,佔總市值的 60.0%。


·各個 Defi 協議的 TVL(總鎖定價值)超過 450 億美元。


·Uniswap 的每日交易量超過 21 億美元,Aave 和 Compound 等借貸平台總共持有超過 130 億美元的鎖定資產。


·過去 12 個月內,以太坊在核心儲存庫中記錄了超過 28,400 次 GitHub 提交。


·為以太坊相關專案做出貢獻的活躍開發人員數量目前為 5,200 多名。


還有很多數據筆者不再羅列,在此列舉想表達的是,這個曾經只有不到 100 名開發者參與的“邊緣實驗”,曾經已經成長為 Web3 世界中最具規模的開發平台和生態系統。


十年間,從每天寥寥無幾的交易到年處理 5 萬億美元的價值流轉,從每筆交易數美元的高昂費用到 Layer2 上不到 1 美分的微小成本,從耗電如小國的 PoW 挖礦到比一棟大樓還少的 PoSweet 還少的 Ether 18%,從簡單的 Eweet 到 18% 的簡陋電價DeFi 生態——每個數字背後,都承載著無數開發者的不懈努力和用戶的信任選擇。而當美國 SEC 批准 9 家 ETH 現貨 ETF、首日交易量突破 10 億美元時,這個曾經的「加密貨幣邊緣實驗」已經成為全球排得上前列的大規模資產,在主流金融體系的核心,引起越來越深遠的影響。


然而,從柏林辦公室的少年到新一代全球金融基礎設施的締造者,這條路並非一帆風順。十年間,以太坊經歷了技術升級的陣痛、駭客攻擊的考驗、市場週期的洗禮,以及無數次關乎生死存亡的關鍵抉擇。每一次危機都是一次重塑,每一次升級都是一次蛻變,每一次爭議都是成長。正是這些起伏的關鍵節點,塑造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以太坊。


讓我們回到那些決定性的時刻,重新審視這個傳奇是如何在風雨中鑄就的。


十年征程-關鍵節點與演進邏輯


2015-2017:從創世到硬分叉與 ICO 狂潮


以太坊主網啟動的那個夏日,標誌著智能合約時代的開始。


早期的以太坊像是實驗性的技術展示平台,而非真正可用的產品。網路中運行的大多是簡單的 demo 應用程式——例如 EtherTweet(一個去中心化的 Twitter 克隆)、WeiFund(眾籌平台)以及各種簡陋的投票合約。


Gas 價格的不穩定性讓每次互動都像一場賭博,有時 1 小時都無法上鍊。對開發者更令人頭痛的是,Solidity 語言還極不成熟,編譯器經常出現奇怪的 bug(例如 variable shadowing、stack overflow、跳轉邏輯錯誤),智慧合約的安全性經常依賴開發者的個人經驗。


儘管技術不成熟,但以太坊社群展現了前所未有的理想主義熱情。每週的開發者會議總是擠滿了來自全球各地的程式設計師,他們討論著如何用智能合約重構整個世界——從自治組織到預測市場,從身份系統到供應鏈管理,如今看來,確實遍地開花。而這種樂觀情緒中夾雜著一種近乎強烈的信念:代碼即法律,數學即真理,去中心化即自由。


帶著這種情緒,2016 年 5 月,一個名為「The DAO」的計畫在以太坊上線,它被譽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眾籌實驗」。短短 28 天內就籌集了價值 1.5 億美元的 ETH(佔全網 14%–15%),成為當時全球資金規模最大的創投基金。



圖表來源 | The Dao 白皮書: https://github.com/the-dao/whitepaper


這時,巨大的危機悄悄到來。 6 月 17 日,一名駭客利用 The DAO 智能合約中的重入攻擊(Reentrancy Attack)漏洞,成功竊取了 360 萬枚 ETH(約佔當時以太坊總供應量的 5%)。


這次攻擊的核心在於 The DAO 智能合約中的 splitDAO 函數設計存在一個典型的重入漏洞——一種後來被寫入智能合約安全教材的經典攻擊模式。


當使用者呼叫分離 DAO 功能時,合約會執行以下步驟:首先透過 withdrawRewardFor 函數向使用者發送獎勵,然後才更新使用者餘額。問題在於 withdrawRewardFor 函數最終會使用 call.value() 方法使用了底層的 call() 向接收者發送 ETH(這裡使用如此底層的轉移的機制也是一個問題點)。而後,當接收者 (攻擊者) 的合約收到 ETH 時,其 fallback 函數被觸發,然後立即再次呼叫 splitDAO 函數。形成了重新進入(重入攻擊),由於第一次呼叫還未完成(餘額尚未更新),攻擊者可以基於相同的餘額重複提取資金。


攻擊者部署了兩個相同的惡意合約,透過遞歸呼叫實現了多達 29 次的重複提取。每次提取都基於相同的原始餘額計算,最終成功將數千萬美元的 ETH 轉移到了他們控制的子 DAO 中。諷刺的是,這個漏洞在攻擊發生前就被多名開發者發現並警告,但在「程式碼即法律」的信念下,沒有人認為應該暫停合約運行。


這讓整個以太坊社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哲學危機。一方面是技術純粹主義者,他們堅持區塊鏈的不可變性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認為攻擊雖然道德上錯誤,但在技術上是「合法」的,因為攻擊者只是按照合約的程式碼邏輯行事。另一方面是實用主義者,他們認為保護投資者利益和維護以太坊生態比抽象的原則更重要。


與之對應的是,Gavin Wood(聯創之一、原 CTO、黃皮書作者)在公開採訪中回應道:「區塊鏈本應是不可篡改的,鏈上的代碼也應當是真正控制邏輯的代碼。」但他也坦承:「如果我看到有人在街上被搶,我願意站出來阻止搶劫並還贓物。」


Vitalik Buterin他後來在部落格中寫道:「我整夜無眠,反覆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去中心化。如果我們可以隨意修改歷史,那以太坊和傳統資料庫有什麼區別?但如果我們眼睜睜看著攻擊者帶走社區的資金,我們又如何面對那些信任我們的人?」


經過激烈的社區辯論,這正是新的社區分裂而分裂的故事正是為了分裂。他後來反思到:「我們學會了一個殘酷的真理——絕對的去中心化是一個美麗的理想,但在現實世界中,我們必須在純粹的原則和人類的需要之間找到平衡。」這個教訓在後續的每一次網絡升級中都得到了體現:技術決策必須服務於社區的整體利益,而不是抽象的意識形態。


如果 DAO 事件是以太坊的成年禮,那麼 2017 年的 ICO 熱潮就是它的青春期,這一年,超過 5 萬個 ERC-20 代幣合約被部署到以太坊網絡上,籌集資金超過 40 億美元,區塊鏈開始改寫了傳統風險投資的遊戲規則。



圖源 | dune :https://dune.com/queries/2391035/3922140


透過歷史資料可以看到,借助 Gas 消耗量來分析,在 2017-2018 年,產生里大量的合約(圖中左側紅框中黃色部分 Transferfer.也熱門起來,鏈上資產的類型,從原生幣(ETH)轉化為多種多樣的生態應用。


還有名為 CryptoKitties 的數位貓咪遊戲在短短幾天內,佔用了網絡 15% 的交易容量,致使 Gas 費用從平日的幾美分飆升到數十美元,致使交易確認時間從幾分鐘延長到數小時,也正是這前車之鑑,在 21 年完成倫敦升級之後,正是貓咪狂潮(圖中右側紅框中灰色部分)得以處亂不驚。


每個週期爆發的生態,對鏈上空間的需求不斷拔高,也讓人們深刻意識到,每秒 15 筆交易的處理能力距離「全球電腦」的宏偉願景還有多麼遙遠的距離。


2018-2022:在寂靜中鑄造未來-從科技沉澱到生態爆發


持續進行中科技革命(2018-2022)


當2018-2022)


泡沫破滅,投機者紛紛離場,但以太坊的開發者數量不減反增。正是在這個被外界遺忘的寂靜歲月裡,以太坊完成了一系列關鍵的技術升級,為後來的生態大爆發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乎每年一次的升級,Byzantium 分叉、Constantinople 分叉、Istanbul 分叉相繼而出。很多改動其實用戶是比較無感的,帶來的比較是底層的變化。可以看到,透過將區塊獎勵從 5 ETH 降至 3 ETH,以太坊開始在通膨與安全之間尋找平衡;而這些升級引入了多種對 Layer 2 擴展的底層支援能量,包括 zk-SNARKs 等零知識證明技術的預編此類技術伏筆。還有 CREATE2 操作碼的引入,讓多鏈合約擁有了確定性位址建立能力。


而前文提及的,真正緩解用戶體感上交易擁擠難題的,則是 2021 年倫敦升級中的 EIP-1559。這個提案透過基礎費用(Base Fee)和優先費用(Priority Fee)的雙重機制,他解決了傳統「盲拍」機制的缺陷。在 EIP-1559 之前,用戶必須猜測合適的 Gas 價格——出價太低交易可能長期不被打包,出價太高又會浪費大量資金。更糟的是,在網路擁擠時,用戶往往會恐慌性地大幅提高出價,導致費用螺旋式上漲,形成「價格戰」。


但不是 EIP-1559 後就不再擁擠了,因為 EIP-1559 解決的是「價格發現」問題,而非「容量」問題。


以太坊主網的實際吞吐量並未因此大幅提升-每秒鐘仍只能處理約 15 筆交易。他只是透過擁擠時基礎費用自動上的特性,讓價格更可以預期,直到一部分用戶因價格過高而放棄使用。這就像建造了更好的收費站,讓排隊更有秩序、更透明,但高速公路本身的車道數量並沒有增加。


真正的「擴路」還需要依靠 Layer 2 解決方案——這也是為什麼 Arbitrum、Optimism 等 rollup 技術,還有 eip-4844 的 blob 等成為以太坊擴容路線圖的核心。


這個時期,還有一個根本性的技術變遷:以太坊的共識機制演進,最初,以太坊承繼了比特幣的 PoW 模式,但從 2015 年就開始探索的 PoS 方案,經歷了 Casper FFG、Casper CBC 等多種技術路線的鏈論證,直到信標的成功方向啟動。


2020 年 12 月 1 日,52 萬枚 ETH 在短短一個月內完成質押,到 2022 年 The Merge 的成功上線,將以太坊能耗降低99.95%,不僅滿足了監管和投資機構的環保要求,更為未來的分片擴容和信標鏈進一步優化奠定了基礎,真正實現了從「挖礦即安全」到「質押即治理」的轉換。



圖源 | 以太坊質押資料:https://dune.com/hildobby/pquo-staking

時至今日,以太坊已有超過 110 萬個驗證者、360 萬枚 ETH 被鎖定用於質押,約佔總供應量的 29.17%。如此規模的質押參與為以太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安全性——攻擊者若想發動 51% 攻擊,其成本將以數百萬 ETH 計,代價極其高昂,而質押的參與者亦是多種多樣,讓整個的安全性更加難以撼動。


但共識並非要長期一成不變,因為以太坊轉 POS 成功而不損失其去中心化程度,很大因素是他已經運行了多年的 POW,因此代幣分配已經十分分散,這種先天優勢不是任意 POS 鏈都可以媲美的,另一方面,現有的共識,還是帶來了用戶體驗上的局限性。


例如,現在以太坊還是最終性延遲的機制,需要經過多個 epoch 確認才能確定區塊最終性,這對跨鏈、rollup 結算場景中較為不便,因此未來還有 Single Slot Finality (SSF) 方案在致力於將最終性壓縮到一個 slot(12 秒)。還有 Beam Chain 的設想,它為未來共識設計提供了幾個可能的方向,如允許驗證者不擁有全狀態,也能參與共識,增強輕量客戶端的可行性,搭配 EIP-4844、Danksharding 等設計,Beam 模式可以支援更靈活的資料存取路徑,加速驗證者與執行者的解耦。


所以,共識之路,依舊是歷久彌新,不斷在適應更高層級的去中心化要求,以及使用者體驗的匹配。


DeFi /NFT Summer 的生態奇蹟(2020-2023)


在經過多年的基礎設施更迭後,當技術基礎足夠堅實時,創新就會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2020 年夏天,Compound 的流動性挖礦作為一個奇點,點燃了 DeFi 的導火線,但真正讓這場革命成為可能的,是前三年積累的技術底座。 Uniswap 的自動做市商模型、Aave 的閃電貸、Curve 的穩定幣交易優化——每一個創新都建立在以太坊日益成熟的智慧合約基礎設施之上。而以太坊頭部 DeFi 協議的相互依存度更高,形成了真正的「貨幣樂高」生態,而這種可組合性正是以太坊多年技術累積的結晶。



圖源 | dune :https://dune.com/queries/4688388/7800121


這張圖,可以看到的鏈是各類 EVM 架構應用生態,但可以由此看到從 21 年最顛覆時期,幾大群雄逐鹿到如今,已經看不清有多少的顏色(項目)在各個鏈上,各自開花滿足著不同鏈上多元的金融需求。


另一方面,從 CryptoPunks 到 Bored Ape Yacht Club,NFT 不僅重新定義了數位所有權,更讓以太坊在數位藝術和文化領域找到了新的價值錨點。 OpenSea/Blur 的崛起證明了以太坊作為文化基礎設施的巨大潛力,而這一切的基礎正是以太坊完善的代幣標準體系。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現在 CryptoPunks 單一項目(如下圖左側,灰色部分),依舊佔據了整個 NFT 市場的顯著份額。其本身甚至早於 NFT 標準之前出現,合約本身就內建有交易市場的功能,全鏈的架構,甚至無需前端也可以直接與鏈上交互完成掛單交易。



圖源| dune :https://dune.com/queries/2704953/4502619




在穩定幣方面,也在 21 年 Defi Summer 之後,超過 130B 的資金規模,由 USDC、USDT、DAI 等分而治之。


回想這十年來,從最初的 ERC-20 到 ERC-721、ERC-1155,再到正在探索中的 ERC-3525、ERC-3475 等新興標準,以太坊構建了一個能夠表達現實世界幾乎所有資產類型的數位化框架。



這五大標準構成了從簡單貨幣到複雜金融合約的完整表達體系,還有更多還未啟用 Final,但已經在不同應用中逐漸簡單貨幣到複雜金融合約的完整表達體系,還有更多還未在 Final,但已經在不同應用中逐漸啟用的標準,還會有持續的空間。


這也正是創新之源,一個更開放的協議層建構的市場,才有更多聰明才智的發揮空間,借助 EIP(Ethereum Improvement Proposal),它本身並沒有創造產品,而是一套以太坊的改進提案機制,讓協議參與者在不同層次上達成共識,無論是合約標準、客戶端實現,還是用戶體驗相關的流程優化,讓每一份改進建議都能被歷史記錄、被技術審查、最終被網絡採納或拒絕的過程。


2023-2025:Rollup Centric 時代的分化


以太坊的擴容之路:Layer 2


這已經走了總成數85%,交易量佔 31%,活躍地址數量達到以太坊主網的 3-4 倍。在這繁榮的擴容成功背後,隱藏著一個更為複雜的技術與商業模式綜合重構的過程。


前面提及,之前以太坊的 TPS 是 15/s,那現在以太坊生態整體實際的 TPS 是多少呢?



圖源 | L2beat:https://l2beat.com/scaling/activityTobityTobjity


對照 L2beat 上的實際數字,倒也差相彷彿,短短數年實現十幾倍的提升,確實很強力。


這裡要如何去理解 EIP-4844 的 Blob 呢?有個有趣的網站,可以感受到差異。



圖源 | TxCity :https://txcity.io/v/eth-arbi


首先讓我們看看左邊,這是以太坊的出塊流程,圖中每個人就是一個與某應用發生交互的一筆交易,然後依據 gas price 進入到不同的區塊中,完成打包出發。


然後,讓我們看到右邊,他是以太坊的 Layer2 之一 Arbitrum One,圖中同樣每個人與某一應用發生交互的這一筆交易,他會再櫃檯上留一張紙條,到一定時間後,會有一個郵差來整體收集所有的交易,形成現在的 blob,然後左側走


就這樣,Blob 避免了非必要資料長期寫入以太坊主網,只在驗證和一段時間起到作用,所以讓 Layer2 上減少了 90% 的手續費。



圖源 | L2beat: https://l2beat.com/scaling/costs


然而,客觀講市場對此的觀點是紛亂的,因為 L2 並未為以太坊帶來收入的同比例提高。曾經 EIP-1559 帶來透過燃燒 ETH 實現通貨緊縮的機制,這帶來了社區的歡呼,因為往往通貨緊縮代表了既得群體的價值上漲。


但今天,隨著 85% 的交易轉移到 L2,其中 MEV 收入也自然被各層 rollup 截留,主網又重新陷入通膨狀態,通膨本身其實會影響以太坊質押的安全性(長期貶值的貨幣自然傾向被長期持有)。


但筆者看來,以太坊主動放棄利潤來換取生態繁榮,並未採用傳統「企業」的做法——透過提高收費或限制競爭來維護利潤,而是選擇了讓利,將自己重新定位為一個高度去中心化、無許可的 L2 發行協議。


這種策略帶來多種觀點的碰撞,無論怎樣,可以說當下,我們見證的是一種新型價值捕獲模式——ETH 不再依賴燃燒機制控制供給來單純的獲得價值,而是透過強大的網絡效應在不斷擴張的生態中獲取價值評定。


並且再進一步,對比早期的擴容路線圖而言:如今正從「同質分片」的早期願景轉向「異構生態」的現實。 2016 年的分片設想是創建多個相同的 EVM 副本,由不同節點處理;而今天的 L2 在實際上實現了這一願景,但帶來了一個根本性的差異——每個「分片」都由不同的參與者創建,遵循不同的標準,形成了某種事實上的異質網絡。


傳統的「一鏈治理」模式讓位給「多鏈聯邦」,每個 L2 都有自己的治理機制、經濟模型和社區文化。 Base 可以專注於為 Coinbase 用戶提供 seamless 體驗,Arbitrum 可以追求最大的 EVM 相容性,更別提 ZkEVM 這類獨有體驗,這種多樣性在單一鏈架構下是不可能實現的。


然而,這種異構化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何讓使用以太坊感覺像是使用單一生態系統,而不是 34 個不同的區塊鏈? 。然而,這是一個比 The Merge 更複雜的協調挑戰,因為它涉及的參與者更多、利益更分散、時間窗口更緊迫。


這場 L2 的探索還在繼續,但無論結果如何,以太坊的這種「自我犧牲」都已經成為區塊鏈歷史上最獨特的實驗之一——一個技術系統為了自己的理想而主動讓渡權力,一個協議為了生態的多樣性而放棄壟斷利潤。


這或許正是 Vitalik 所說的「The technical project and the social project are inherently intertwined. 」的最佳體現。


2015-2025:貫穿十年的帳戶抽象之旅


帳戶抽象的願景,甚至比以太坊本身還要古老。這是一個關於「讓科技隱形」的夢想——就像我們今天使用 iPhone 時不需要理解底層的 Unix 系統一樣,區塊鏈用戶也不應該被迫成為密碼學專家。


想像這樣的場景:你需要記住一串 12 個隨機單字才能打開你的銀行帳戶,一旦忘記就永遠無法取回存款,一旦洩露資產就會被全部盜走。這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中的設定 BUG,但卻是區塊鏈用戶十年來的真實體驗。


這種看似「純粹」的自主權設計,實際上源自於以太坊早期的一個技術妥協:EOA(外部帳戶)將所有權和簽署權耦合在同一個私鑰上。用更直白的話來說,就是你的「身分證」同時也是你的「銀行密碼」,私鑰暴露就意味著門戶大開失去一切。


這種設計的根源來自以太坊的交易結構——標準交易中沒有“From”字段,而是透過 VRS 參數(即用戶簽名)反解析出發送者地址。


帳號抽像要解決的,正是這種「技術上的不得已」對使用者體驗的綁架。


2015 年 11 月,就在以太坊主網啟動僅僅四個月後,Vitalik 提出了 EIP-101——第一個帳戶抽象提案。那時的設想激進而簡潔:將所有帳戶變成智慧合約,讓程式碼而非私鑰成為帳戶的唯一控制者。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以太坊承載著比任何新鏈都沉重的歷史包袱——數百萬個已經存在的 EOA 帳戶,價值數千億美元的資產,以及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生態系統。任何激進的改變都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於是開始了一場漫長的技術長徵:


·2015 年的 EIP-101 構想了合約化帳戶的藍圖;


·2018 年的 EIP-859 嘗試在部署時實現合約的錢包

EIP-3074 試圖為 EOA 增加智能合約功能;


·2021 年提出的 ERC-4337,在 2023 年上線,實現不改動協議層的前提下實現了帳戶抽象;


2025 年的 Pectra 升級中實現主網部署;


這十年的探索,就像是在一架飛行中的飛機上更換引擎——既要保證安全,又要實現升級,每一步都必須極其謹慎。 EIP-7702 帶來的不僅是技術架構的改變,更是使用者體驗提升的技術基石。讓我們展望一下即將到來的未來:


·Passkey 技術:你不再需要記住 12 個助記詞,只需要用 Touch ID 或 Face ID 就能安全地存取你的數位資產。


·Gmail 找回:當你忘記錢包存取方式時,可以透過 ZK Email 技術向你的 Gmail 發送零知識證明,在不洩露任何隱私的前提下恢復錢包控制權。這聽起來像是魔法,但確實是真實的技術。


·一鍵複雜 DeFi 操作:對於鏈上重度用戶,可以將多筆交易打包在一起執行——從借貸到交易再到質押的複雜操作序列,一鍵完成,大幅降低等待時間和失敗風險。當然,這裡需要一個可靠的錢包為你做這樣的交易建構。


回顧 Pectra 升級,我們再次看到以太坊對未來方向的思考與堅持。 L2 大戰略步入穩定執行期,以太坊的路線圖在細節上雖有變化,但核心目標始終保持一致:建立一個安全、去中心化、高擴展性且易於驗證的綠色區塊鏈。各類使用者體驗提案的引入,代表了以太坊在保證去中心化的同時提升競爭力的不懈探索——即使面對各位群雄爭霸的新一代公鏈的激烈競爭,也要堅持成為理想中的世界電腦。


星辰大海-朝著開放與公平前進


2024 年 7 月 30 日,在以太坊九週年紀念日,Vitalik 在 EDCON 上發出了一個深刻的時代之問:「以太坊九週年紀念日,Vitalik 在 EDCON 上發出了一個深刻的時代之問:「以太坊九週年紀念日,Vitalik 在 EDCON 上發出了一個深刻的時代之問:「以太坊九週年紀念日,Vitalik 在 EDCON 上發出了一個深刻的時代之問:「以太坊九週年紀念日,Vitalik 在 EDCON 上發出了一個深刻的時代之問:「以太坊九週年紀念日,Vitalik 在 EDCON 上發出了一個深刻的時代之問:「以太坊的過去十年是我們專注於未來十年的技術理論,我們擁有未來十年了 2014 年。年,我們真的必須改變焦點,不僅要考慮 L1,還要真正思考我們實際上對世界產生什麼影響。十年後,他的夢想已經部分實現:如今的以太坊承載著數萬億美元的價值流轉,連接著全球數千萬用戶,支撐著一個前所未有的去中心化金融生態。


然而,就像所有偉大的創新一樣,以太坊的故事遠未結束。從 DAO Hack 的創傷到 DeFi Summer 的狂歡,從 The Merge 的勝利到 Layer 2 的分化,再到十年帳戶抽象旅程的起伏,每一次危機都是新生的開始,每一次爭議都推動著進化的進程。


十年過去,以太坊依然是那個未完成的世界計算機,仍在進行中的神話,早期一無所有的他放棄了效率思維,讓以太坊以協議的方式運行,成為一個韌性型的系統。


它承載著人類對於一個更開放、更公平、更自主的數位未來的集體想像。而這,或許正是它最大的價值所在。


免責聲明:


本文僅供參考。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 OKX 立場。本文無意提供 (i) 投資建議或投資推薦; (ii) 購買、出售或持有數位資產的要約或招攬; (iii) 財務、會計、法律或稅務建議。我們不保證該等資訊的準確性、完整性或有用性。持有的數位資產(包括穩定幣和 NFTs)涉及高風險,可能會大幅波動。您應該根據您的財務狀況仔細考慮交易或持有數位資產是否適合您。有關您的具體情況,請諮詢您的法律/稅務/投資專業人士。請您自行負責了解並遵守當地有關適用的法律和法規。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 BlockBeats 觀點


歡迎加入律動 BlockBeats 官方社群:

Telegram 訂閱群: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群: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帳號: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

举报 糾錯/舉報
本平台現已全面集成Farcaster協議, 如果您已有Farcaster帳戶, 可以登錄 後發表評論
選擇文庫
新增文庫
取消
完成
新增文庫
僅自己可見
公開
保存
糾錯/舉報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