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langag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Tiếng Việt
한국어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Türkçe
扫码下载APP

發幣平台捲起來了,但你賺到錢了嗎

Jesse等2位作者
作者
Jesse
作者
BUBBLE
2025-05-15 20:09
閱讀本文需 26 分鐘
总结 AI 總結
看總結 收起

過去一年,Solana 鏈上的 Meme 幣發行平台 Launchpad 市場經歷了爆炸性增長,並迅速形成競爭激烈的格局。 Pump.fun 作為最早崛起的平台,被視為 Solana"鏈上賭場"繁榮的催化劑。該平台允許任何用戶無門檻發行代幣,採用綁定曲線定價,開創了無預售、無團隊份額的公平發行模式。


憑藉 Solana 低成本、高速交易的優勢,Pump.fun 在 2024 年引爆了迷因幣狂潮。短短 13 個月內,平台用戶發行了超過 800 萬個代幣,高峰期在 2024 年 10 月 24 日,單日產出超過 36,000 個代幣,平均每分鐘誕生 25 個新代幣。這種規模前所未有的代幣創建使 Pump.fun 一度獨佔市場,也讓 Solana 被稱為鏈上最大"賭場"。然而,Pump.fun 的成功也帶來了隱憂。一方面,大量品質低落的項目湧現,畢業率不足 1%,絕大多數代幣曇花一現。另一方面,平台獲利豐厚但用戶普遍虧損,統計顯示近 90% 的用戶在迷因幣交易中虧損本金或獲利不足 100 美元,而平台僅 6 個月就進帳約 9,800 萬美元。


截至 2024 年底,Pump.fun 官方收入累計超過 2.23 億美元(約 115 萬枚 SOL),並持續將所得 SOL 變現。光是一年半時間,平台費用帳戶就售出約 340.3 萬枚 SOL(約 6.29 億美元),成為繼 Solana 早期投資者 FTX/Alameda 之後的第二大拋壓來源。如此龐大的資金流出,引發了社區對平台永續性和生態影響的擔憂。面對 Pump.fun 一家獨特的局面,市場參與者迅速行動,整個 Meme Launchpad 賽道進入白熱化競爭。 Solana 生態內,老牌去中心化交易平台 Raydium 推出 LaunchLab 與 Pump.fun 抗衡;當紅迷因幣 BONK 開通 LetsBonk.fun 發射台;鏈上聚合器 Jupiter 也嘗試推出類似服務。


每日代幣部署情況,資料來自 @adam_tehc 的 DUNE


Pump.fun 的挑戰


Pump.fun 的挑戰


作為迷因幣一鍵發射平台的先驅,確立了基本運作模式。用戶只需填寫代幣名稱和符號等基本信息,無需編程技能即可自動部署代幣合約並建立交易池,大幅降低了發幣門檻。平台採用多種綁定曲線定價模型平衡初始價格和市場需求,發行的代幣可在平台 AMM 池中立即交易,無需提前註入流動性。


該平台創新引入了 LP 份額銷毀機制,當新幣達到特定市值門檻時,會自動將部分流動性注入 Raydium 交易池並銷毀相應 LP 代幣,確保項目方無法撤池跑路,提升了流動性安全性。


憑藉"無代碼發幣、即時交易"的體驗,Pump.fun 在 2024 年迅速走紅,催生了大量創意迷因代幣,其中不乏百倍甚至千倍幣,吸引眾多投機者。平台透過抽取交易手續費,成為 2024 年最賺錢的鏈上應用之一。


然而,隨著發展,Pump.fun 的問題逐漸顯現:800 多萬個發行代幣中不足 1% 成功"畢業"進入外部流動性池;用戶收益嚴重兩極化,形成零和博弈雖;也因此 Pump.fun 在 2025 年初增速放緩,日交易額從 1 月高峰的 5.44 億美元下滑至 2 月的 2.7 億美元,跌幅近 50%。


Pumpfun 的代幣畢業率週線持續呈下跌趨勢


LaunchPad 的車輪戰-LaunchLab、Boop、Believe

LaunchPad 的車輪戰-LaunchLab、Boop、Believe

LaunchPadp>


Raydium LaunchLab 是 Pump.fun 在 Solana 生態中最直接的競爭者之一。 Raydium 本身為 Solana 上的重要 AMM 協議,早期曾因 Pump.fun 項目為其貢獻了 41% 的 Swap 手續費收入而受益。但隨著 Pump.fun 自立入口網站推出 PumpSwap,Raydium 的流量和交易量受到顯著衝擊。


2025 年 3 月,Raydium 發布了 LaunchLab,被視為對 Pump.fun 的直接反擊。該平台整體機制與 Pump.fun 高度相似,均支援一鍵發幣與曲線定價,但在細節上進行了針對性優化。


支援多元定價曲線,允許專案方根據代幣定位選擇線性、對數或指數模型;設定更低的交易費率,僅 1%,低於 Pump.fun 的 2%,且無遷移額外費用;畢業門檻也有所下調,只需募集 85 枚 SOL(約 1.1 萬美元) 10% 手續費分潤;平台還加強了生態整合,包括手續費回購平台幣 RAY、支持 LP 鎖倉以及引入計價多樣性等創新設計。


消息發布當日,RAY 幣應聲上漲 14%,市場對 Raydium LaunchLab 寄予厚望。官方雖表態 LaunchLab 是「提供替代選擇」,但實際上已成功吸引部分專案轉向,削弱 Pump.fun 的統治。


此外,與 BONK 社群共同推出的 LetsBonk.fun、以及 Meteora、Boop、Genesis Launches 等多個平台也在奮力破局,推動整個 Launchpad 市場進入全面競爭階段。


LaunchLab 的每日活躍用戶增長迅速


另闢蹊徑的 Believe,創意日趨產品化概念打法

另闢蹊徑的 Believe,創意趨心產品化概念打法


Aweh> 日趨1計畫的「重生」引發業界廣泛關注。


在 Meme Launchpad 賽道日趨擁擠之際,Believe 計畫的重生引發業內廣泛關注。由澳洲創業家 Ben Pasternak 創立的 Believe,前身是社群代幣平台 Clout。 Ben 曾打造多個爆款應用並成功變現,但 Clout 因過度依賴名人效應而快速沉寂。 2025 年 4 月底,Ben 帶著升級版平台 Believe 重返市場,將理念從「Believe in Someone」轉向「Believe in Something」,強調對創意和想法的價值信仰,標誌著平台從社交資產交易向創意孵化工廠的戰略轉型。


Ben 本人對這項變革評論「這是從影響力(Influence)轉向信任(Trust)的變化。我們不再炒作名人,而是尋找有意義的項目。」


Believe 採用獨特的產品機制,以社交平台作為發幣連接,實現社交平台作為 Web2 的無縫連接。用戶只需在 X 平台 @LaunchACoin 並附上代幣名稱,系統便自動使用 Meteora 的聯合曲線創建代幣,無需登入 DApp 或填寫表單。這種「討論即發幣」的互動模式使任何有價值的想法都能立即轉化為 Token,大幅降低參與門檻。平台也設立了「B 點」機制,當代幣手續費收入達到臨界值,創辦人可提取資金支持項目,若未達標,則視為市場否決。雖然 B 點並非一個硬性數值門檻,但其背後邏輯與 Kickstarter 式的眾籌機制相似「交易熱度即市場投票」


Alliance DAO 創始合夥人 Imran Khan 曾評價「創辦人或 Scout 標記 @LaunchACoin,一枚代幣就誕生了。市場會根據這個創意所要解決問題的重要性,為其賦值」,簡言之,市場熱度決定專案命運。


在收益結構方面,Believe 也進行了一系列創新設計。每筆交易收取 2% 的手續費,與其他 LaunchPad 不同的是,他的代幣在發射後的合約內依然存在買賣各 2% 的交易稅,但其分配結構極具激勵導向:1% 分配給代幣創建者(創始人),0.1% 獎勵給 Scout(最早發現或推動該代幣的用戶平台,剩餘。這樣的機制不僅給創作者即時收益保障,也首次將「代幣發現者」納入收入分享體系,極大激勵了社區主動發現、傳播優質創意的動力。


上線至今,Believe 錄得交易總額 18 億美元,為創作者帶來了 950 萬美元的直接收入,其中有 470 萬美元屬於 Believe 代幣的交易。


根據 BelieveScan 面板數據,過去 24 小時 Believe 的手續費收入約 1000 萬


在開放發幣的同時,Beliquote>


在開放發幣的同時,Beli 也試圖避免泛幣。


創作者激勵方面,Believe 的機制是選擇與發行者共享,每筆交易 1% 直接返還創作者;不設預留持倉或代幣比例控制,創始人可自由定義分發;設立 Scout 激勵機制,推動內容發現“去中心化”;平台數據一些 Web2 創業家的加入也增強了 Believe 的 Meta 氣質,RizzGPT 開發者 Alex Leiman、知名黑客 Ruben Norte 等人均已在平台發行個人代幣,項目市值均曾衝至數百萬美元,推動 Believe 的形象從純粹 Meme 玩家樂園向“創意價值試驗場”靠攏。


這種敘事邏輯在 LaunchCoin 事件中表現尤為明顯。該代幣前身是 Ben 個人發行的 PASTERNAK,後來在平台上線時被改名為 LaunchCoin,並賦予功能性意義。 LaunchCoin 上線當日暴漲 200 倍,市值突破 2 億美元,一時間引發社群激烈討論。


一部分用戶將其視為平台正式進入治理代幣階段的標誌;另一部分則質疑 Ben 是否利用創始人身份進行套利。最終,Ben 分批出售大部分持股,獲利約 130 萬美元。 LaunchCoin 的命運,引發社群圍繞著「信任」的核心主題展開熱烈爭論。無論支持者或質疑者,這場風波都成功將 Believe 的品牌定位拉回討論中心,並驗證了其主打價值方向的關注度。


信任敘事強調創意背後的價值,不再單純鼓勵博傻型操作,吸引更理性的 Builder 和創業者,而利益捆綁機制讓創作者、Scout、平台三方均有收益機制,使參與者在經濟層面利益綁定,持續激勵優質內容。在這種機制下,儘管在當下出現了許多帶著產品發射代幣的 Web2 人才。


但當前社區參與後的真實反饋是,當代幣上線後由機器人拿到大部分籌碼,而因一開始存在的高稅存在更少的賣單,其中優質的項目會迅速達到超過 500-1000萬美元市值,隨後交易稅減少,擁有大量籌碼的機器人便會大量拋售,因此出現了許多上漲至幾百甚至幾千萬市值的代幣,但延續性都不是很好,社區一些人認為,對創業者、Scout、平台都很好,但是這些都是由散戶買單。


Ben 希望透過 Believe 在「賦能真實價值專案」與「抑制盲目投機泡沫」之間尋求一個動態平衡。雖然市場對其是否真正走得長遠仍存爭議,但當前階段,Believe 已憑藉機制創新、話題事件與爆款數據,在 Meme Launchpad 激戰中成功建立起差異化標籤。


頭部平台關鍵差異對比


在經歷了 Pump.fun 的一騎絕塵與眾平台的跟進模仿後,當前 Meme Launchpad 市場已形成多個頭部陣營。以下為 Pump.fun、Raydium LaunchLab、Boop 與 Believe 四者在關鍵維度上的橫向比較。


發行方式與門檻


Pump.fun、LaunchLab 與 SunPump 都採用 DApp 頁面式一鍵發幣,用戶需登入相關代幣資訊完成部署流程。 Believe 則徹底跳脫 DApp 範式,並藉助 Twitter 社交連結觸發發幣,無需進入平台頁面。


從門檻來看,Boop、Pump.fun 與 LaunchLab 幾乎對發行方無要求,任何用戶隨時可發幣,Believe 表面上零門檻,實則透過社交關係網絡形成了某種「自然篩選」,關注 Ben、Alex 等創業者的人群,成為首批創作者和參與者。


在「畢業門檻」方面,Pump.fun 最初設定為市值達到 $69,000;LaunchLab 初始設定為 85 SOL「約 $11,000」,但可以設定最低 30 SOL 的發射模式,門檻更低;


手續費結構與分配機制


Pump.fun 收取 2% 交易費,最初全部歸平台所有,2025 年 5 月開始返還創作者 50%;LaunchLab 的交易費率為 1%,其中最多 1AY 10%;Believe 則收取 2% 交易費並內嵌在代幣合約內,其中 1% 給創作者、0.1% 給 Scout、0.9% 平台保留。從數據來看,Believe 提供給創作者的分成比例在所有平台中最高,同時首創 Scout 分潤激勵,使發現者也能持續獲益。


社群參與與治理


Pump.fun 遵循極致自由主義,無審核、無治理機制,社群靠自發性組織進行熱點傳播,但也因此易被莊家操控,散戶「虧多贏」。


Raydium LaunchLab 借助其 AMM 背景,綁定了 DeFi 社區資源,並透過平台幣激勵進行生態內循環;Boop 則依靠 Dingaling 先前在社區中的影響力。


Believe 試圖在治理上加入社群共識決策元素。透過持幣治理、Snapshot 投票等方式,對代幣後續是否進入 DEX 流動池、是否扶持推廣等進行共議,形成從「發幣即治理」的雛形框架。未來若成熟,其用戶社群黏性可望遠超越目前主流平台。


創作者經濟模式


創作者激勵方面,Believe 與 LaunchLab 最具吸引力。 Believe 在發幣即返 1% 手續費的基礎上,搭配 Scout 獎勵機制,建構了發幣→拉新→再發幣的飛輪效應。


LaunchLab 透過低門檻、高自由度以及 RAY 回購等方式留住創作者,Pump.fun 因缺乏早期激勵機制,在新環境中失去部分吸引力。


LaunchPad 的市場展望


隨著 Meme Launchpad 市場從爆發期步入成熟期,一些關鍵趨勢正在顯現,為平台競爭和行業演化提供了參考方向。


數據熱潮退卻,精細化競爭開啟


鏈上數據顯示,迷因幣發行的狂熱正在回落。以 Pump.fun 為例,其每日交易量和日發幣數量在 2025 年初明顯下降,「一夜致富」式的神話難以大規模複製。


這意味著野蠻成長階段即將結束,平台間的競爭將轉向精細化運營,誰能持續製造爆款、提高創作者收益率、改善用戶交易體驗,誰就能在下一輪熱潮前佔據主動。 Pump.fun 用戶用腳投票的數據(交易額腰斬)也顯示:如果平台無法提升參與者的盈虧結構和情緒體驗,即使是先發優勢也會逐步被蠶食。


商業模式由「收割」轉向「共贏」


Pump.fun 的早期獲利模式簡單粗暴:平台收手續費,用戶博弈勝率極低,形成「平台贏、用戶輸」的單邊結構。而以 Believe、LaunchLab 為代表的新平台則普遍採取讓利創作者與社群的方式成長。


例如 Believe 將手續費中 1% 直接返還創始人,鼓勵創作者持續產出內容;LaunchLab 則透過手續費分潤與 RAY 回購,建構更內生成長的生態閉環。未來的 Launchpad 將更強調平台、創作者與用戶三方共贏,形成真正的「內容激勵網絡」。


Pump.fun 近期推出創作者分潤機制,也可視為這種新模式對老玩家的倒逼。


多鏈格局成為常態,各生態挖掘自身 Meme 土壤


隨著 Solana 系平台(Pump.fun、LaunchLab、BONK)競爭白熱化,其他公鏈也在加緊部署自己的 Memeunch Launchpad 的 Memeunch、Tron 的 Psis、Bsis 的 Memeunch、Solana 的 Memeunch:Solana 的 Psis,甚至還有 Bron 的 Psis。 ICP、Avalanche 生態的計畫也開始試水溫。


本質上,Meme 發幣平台已成為公鏈爭奪活躍用戶的利器。 Meme 幣因其低門檻、強話題屬性,天然適合建立鏈上流量。


未來各大公鍊或將催生出一至兩個頭部 Meme Launchpad,並與錢包、社交、NFT 工具深度整合,成為生態活躍度和用戶忠誠度的重要指標。


社區文化與敘事建構將成為平台護城河


Meme 的核心不在技術,而在敘事中。平臺本身也不例外:


Pump.fun 曾以「極致自由、絕對開放」起家,但也因此陷入莊家橫行、項目劣質的問題;

Raydium 強調「公平發射、技術優化」,塑造「復仇者號」形象,爭取「原生用戶」;的生態反哺,聚焦核心代幣的價值回收;

Believe 則走「信任與價值」路線,試圖吸引 Builder 群體,將創意作為 Meme 的源頭。


未來,社群文化會直接決定平台吸引何種使用者族群:是偏 Degen(純投機)、KOL(單型)、Builder(價值導向),或是大眾使用者(以娛樂為主)。平台差異化定位將不再止於產品機制,而是擴展至情感共識與文化氛圍層面。


每日代幣部署比例來看,Pumpfun 的市場份額已從大幅壟斷變為 57%


從 Meme 到 ICM,新型創業路徑浮現p


社區開始對部分代幣進行長期觀察與治理,如 LaunchCoin 就在治理、分潤、功能拓展、分潤、功能拓展。若未來有一小部分 Meme 專案透過 Launchpad 成功孵化為實際產品,其"象徵性"將對整個產業產生深遠影響:它證明 Launchpad 不僅能孵化投機幣,更能孕育 Web3 專案標的。屆時,Launchpad 將不再是「發行工具」,而是「專案冷啟動基礎設施」。



總結


Meme Launchpad 正站在從野蠻爆發走向精細化運作的臨界點。 Pump.fun 一家獨大的局面已被打破,Raydium LaunchLab、Believe 等平台透過差異化打法切入市場,逐步搶佔用戶和創作者份額。


未來產業的優勝者,不一定是手續費最低的那個,而是能建構內容飛輪、社群共識和平台信任機制的那個。 Believe 目前透過社交分發模式、Scout 激勵機制和治理探索,初步建立起自己的差異化護城河,展現出較強的迭代與成長潛力。當然,這仍是一場馬拉松式競賽。真正能夠脫穎而出的平台,必然要在「文化認同、創作者共贏、生態治理、安全合規」多個面向取得平衡。


就像 Ben Pasternak 所說:「我們不只是做平台,我們希望賦予每個好點子一種貨幣化的可能。」這可能正是 Meme Launchpad 下一階段最值得被相信的方向。



歡迎加入律動 BlockBeats 官方社群:

Telegram 訂閱群: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群: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帳號: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

本平台现已全面集成Farcaster协议, 如果您已有Farcaster账户, 可以登录 后发表评论
选择文库
新增文库
取消
完成
新增文库
仅自己可见
公开
保存
纠错/举报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