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langag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Tiếng Việt
한국어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Türkçe
扫码下载APP

從Thunderbolt雷霆網路出發,重新檢視比特幣閃電網路的設計邏輯

2025-04-26 10:00
閱讀本文需 19 分鐘
总结 AI 總結
看總結 收起
原文標題:《從 Thunderbolt 雷霆網絡出發,重新審視比特幣閃電網絡的設計邏輯》
原文作者:Ac-Core,YBB Capital Researcher


一、為什麼比特幣買不了咖啡?


提到比特幣,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那種「去中心化」、「不可竄改」的屬性。但當你真的想用它去買杯咖啡時,很快就會遇到一個尷尬的問題:等交易確認時間比等咖啡還久,有時候手續費甚至比咖啡還貴。比特幣上的資產至今都「不動如山」——主要靠 HODL,不能貸款、不能組合、不能互通。



比特幣 Script 的腳本結構極度保守,限制了大多數鏈下互動的場景,它設計初衷就不是為了每秒處理上萬筆支付。但現實需求是擺在那裡的——大家就是希望比特幣可以用得起來,就算只是買個遊戲皮膚、看個影片打個賞,也不想等十分鐘。


二、閃電網絡:一把雙刃劍


圖源:Cointelegraph

其核心理念源自於對主鏈交易效率的妥協:既然鏈上交易存在速度瓶頸,便不再執著於將每筆交易都記錄在鏈,而是透過建立用戶間的專屬「支付通道」實現高頻次記賬,最終僅將通道關閉時的資金狀態同步至區塊鏈。這種模式類似朋友間每週輪流請客的結算方式──人們不會在每次用餐後立即銀行轉賬,而是累積十次消費後一次結清賬目。閃電網路本質上正是由數以萬計此類支付通道編織而成的交易網。


然而這個看似精妙的體系在實際應用上暴露出多重困境。首先是通道搭建的高門檻,用戶需預先鎖定資金才能建立交易通道,這意味著想要與任意物件進行交易就必須提前建立專用通道連線。其次是複雜的路由難題,當使用者 A 與 B 缺乏直連通道時,即便存在 A-C-B 的間接路徑,但若中間通道資金不足或路徑節點不可用,交易仍會失敗。更嚴峻的是安全風險,系統要求用戶必須保持在線狀態以防範對手方在通道關閉時提交過期交易進行欺詐,這對普通用戶的設備運維能力構成了不切實際的要求。


儘管閃電網路已上線運行多年,這些結構性缺陷導致其實際應用始終難以突破瓶頸。公開數據顯示,目前整個閃電網路的資金鎖倉量僅維持在約 1 億美元水平,相對於比特幣系統萬億市值而言,其生態地位近乎邊緣化。這不禁引發產業深思:我們能否建構出更完善的離鏈支付協議來突破現有困局?


據鏈捕手 4 月 15 日消息,匯豐銀行在官方新聞通稿中披露,Bitcoin Thunderbolt 是十年來比特幣最具里程碑意義的技術升級。 Thunderbolt 整體的觀察更像是「閃電網路 2.0」,但它不僅是升級,更像是對鏈下比特幣互動範式的一次重構。


三、Thunderbolt 協定是什麼


圖來源:Nubit |coin Thunderbb


從效能層面來看,Nubit 借助 UTXO(未花費的交易輸出)Bundling 技術,實現了對比特幣傳統交易處理模式的顯著優化。傳統比特幣網路由於採用單筆 UTXO 模式,交易速度和吞吐量受限明顯。 UTXO Bundling 則允許將多個 UTXO 聚合在一起處理,相當於壓縮了交易資料量,從而在不犧牲安全性的前提下,將交易速度提升了約 10 倍。


在可編程性方面,Bitcoin Thunderbolt 透過重新引入並擴展 OP_CAT 操作碼(該操作碼最初在比特幣早期版本中存在,後來被移除)。 OP_CAT 允許對資料進行連接操作,使得開發者可以建立更複雜的腳本邏輯,從而在比特幣主鏈上直接實現智慧合約。這項升級帶來的最直接好處是:無需依賴側鏈、Rollup 或跨鏈橋,開發者即可在原生比特幣網路上部署去中心化應用程式(dApps)。


資產協議的整合層面,Nubit 倡導並實現了名為 Goldinals 的統一標準。 Goldinals 它提供了一個基於零知識證明和狀態承諾的資產發行框架。簡單來說,這是一套「比特幣原生」的代幣標準,不依賴外部信任機構,也不需要複雜的跨鏈橋,就能在鏈上驗證每個代幣的存在與狀態。 BitMM 運行在比特幣上的鏈上自動做市商整合了零散的 BRC-20、Runes 和 Ordinals 等協議資產。 Nubit 在去信任化交易方面也有重要突破。其推出的 BitMM(Bitcoin Message Market)系統,支援用戶在比特幣鏈上進行無需信任的交易撮合和資訊驗證。


與傳統的擴容思路(例如使用側鏈、Plasma、Rollup 或橋接包裝代幣)不同,Nubit 採取的是一種「主鏈原生擴容」路徑。 BitVisa 提供了去中心化的身分和憑證系統。無論是交易壓縮、智能合約支持,或是資產標準整合與鏈上交易撮合——均直接運行在比特幣主鏈之上。使用的是原生 BTC,而非跨鏈映射代幣。


3.1 核心機制剖析


本章節內容根據《Stateless and Verifiable Execution Layer for Meta-Protocols on Bitcoin》一文解釋(請參閱連結 1),據個人理解比特幣Lightning(閃電網路)類似,都是為了解決比特幣主鏈交易確認慢的問題而提出的擴展方案,核心目標都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兩者的差異在於:


Lightning Network 的設計更偏向「支付通道」-它只能用於轉帳支付,不支援智慧合約或複雜邏輯,且其搭建和維護門檻較高,不利於大規模普及。 Thunderbolt 由 Nubit 推出,致力於提供具備程式設計能力的鏈下協議,支援圖靈完備的操作,能建構更複雜的狀態資產、流動性協議與金融應用。

靈活可調的多方簽章


想像把一筆比特幣「簽章」拆成兩半:一半在 Alice 手上,一半在委員會手上。每次轉給新用戶時,Alice 和委員會各自往自己那半簽名裡「加個小秘密」——只有接收的新用戶知道這個秘密。接收者憑自己知道的小秘密,就能把兩半「拼」回去,得到完整簽名,無需 Alice 與委員會在線對話。


非同步容錯的委員會帳本


一個由若干節點(如 4n+1)組成的「服務小組」負責記賬,大家互相確認誰是當前所有者。即使有少數節點壞了,只要大多數還在線上,就能保持帳本正常運作。這些節點只管「幫忙簽名」和「記帳」,並不能隨便動用資金,保證了安全和去中心化。


原子互換式最終化


當真正要在鏈上花這筆錢時,先經過三步驟「原子互換」:


1.Alice+ 委員會花掉原來的鎖定輸出,把錢暫時給委員會;

2. 委員會把同等金額鎖到一個只有「Zenni 和委員會」一起才能動用的保險箱;

3. 最後 Zenni 用兩段把保險箱裡拿走的錢。


這樣一來,Zenni 或委員會任何一方都不能偷跑,保證鏈下重構和鏈上贖回一氣呵成。


3.2 Thunderbolt 的協定設計與關鍵創新


· 非互動、遞歸式簽章委託


設計了一套可重複調整(Thnorakable)的閾值只要每次「發一次小秘密的簽名」就搞定,連線上要求也大大降低。


· 每次轉移都換「新鎖」


每一跳轉移時,Alice、委員會用新的小秘密更新簽名,舊的那把「鎖」徹底作廢。這樣之前的任何人都拿不到新簽名,防止舊簽名被重複利用。


· 鏈上只留一次痕跡


只在開始時上鍊做一次「鎖定」,後面所有變動都在鏈下完成,最後再上鍊花這筆錢。比較閃電網路要不斷開關通道,Thunderbolt 的鏈上操作更少,隱私也更好。


· 脫機也不會丟錢


就算 Alice 或 Zenni 離線不動,只要委員會大多數在線,就能隨時完成轉移或贖回,不用擔心時間鎖過期或對手惡意關閉通道。


· 真正的「機器證明」安全性


協議裡所有關鍵步驟都用 Tamarin Prover 做了「形式化驗證」,也就是說這些安全保證不僅是紙上談兵,而是經過自動化工具一遍又一遍地檢驗過的。


四、Thunderbolt 與現有閃電網路方案有何不同?


我們再來看看 Thunderbolt 與已有方案(例如 BOLT 協定、Breez SDK 、Phoenix)的對比,看看它到底改進了哪些地方。



Thunderbolt 與現有閃電網路方案的不同:



我們可以看到,Thunderb 的主要優點和優勢」。它是少數幾個能做到:


· 協議設計可以被證明是安全的

· 惡意用戶在任何狀態下都無法單方面獲利


但它的劣勢也很明顯:


但它的劣勢也很明顯:





· 主鏈兼容性:比特幣主鏈的腳本語言太簡陋,Thunderbolt 必須透過聰明繞路來實現功能,增加了實現難度

· 生態支持尚缺:不像 BOLT 擁有大量錢包和節點支持,Thunderbolt目前還屬於「早期研究階段」


五、Thunderbolt 的潛在影響:BTCFi 的催化劑?


圖源:自製


那麼 Thunderbolt 是 BTCFi 的最優解嗎?我們不妨拋出一個大膽觀點:


Thunderbolt 是目前 BTCFi 理論上最優的解法,但實操上仍處於“Alpha 階段,換句話說,它就像是比特幣世界的”以太坊 2.0 白皮書“,充滿遠見但還沒進入到”新階段的新階段。可能的發展路徑有三個:


1. 被 Rollup 化整合:作為比特幣側的 DeFi 引擎


比特幣主鏈本身可擴展性不足,Thunderbolt 可能最終會成為某個比特幣 L2(如 Bitbolt)作為通用合約執行層。

· BOB 可以整合 Thunderbolt 通道層實現原生 BTC 交易

· RGB 生態也可能引入 Thunderbolt 狀態管理邏輯

· BitVM 本身支援更複雜邏輯,Thunderbolt 會成為合約標準之一

· 服務 Baby、Bitlayer 等系統

·形成獨立標準生態,與主鏈平行運行


Thunderbolt 最大的可能是像閃電網路一樣,發展出自己的網路生態、節點運維體系、聚合器等,甚至形成 Thunderbolt-LSP 運營商。同時 Nubit 聯合中本聰時代礦工推動的協議層軟分叉升級,引入了 UTXO Bundling 和 OP_CAT 兩大特性,也可直接承接 BTC 協議類資產(BRC20、 Runes 、Ordinals),這裡會產生非常大的想像空間。或許在未來它可能有:


· Thunderbolt Wallet(類似 Phoenix)

· Thunderbolt Node(輕節點運行通道)

· Thunderbolt DEX(鏈下訂單撮合)

· Thunderbolt AMM(流動性池)

A


當然,如果未來出現一種無需狀態通道、無需形式化語言、無需鏈下協議協作就能做到相似功能的系統,那 Thunderbolt 可能也只是階段性過渡產物,好比:


·BVMp>

·B資產在其他鏈上完全可信部署

· 某個原生比特幣協議將支付 + 借貸 + 合約統一建模


最後我們從生態層面來看,Thunderbolt 最大的意義不是它能跑支付,而是它讓比特幣的資產首次具備了鏈下合約可具備組合性。這聽起來抽象,從以太坊的 DeFi 爆發就能看到這種」可組合性「有多關鍵。以太坊的爆發得益於 Solidity + Hardhat + Ethers.js + Metamask 的全套生態。


Thunderbolt 的最大看點還是引入了 UTXO Bundling 和 OP_CAT 兩大特性,OP_CAT 為 Bitcoin 的網路引入原生可編程性,UTXO Bundling ( 捆綁)把多個小額交易捆綁到一起處理,壓縮捆綁交易資料的規模,提高鏈上吞吐量,類似以太坊。似乎統一所有比特幣生態協議以及包容各種資產和 BitMM 的實現不再是空談,但 Thunderbolt 現階段仍像是」寫了一份很強的數學論文,整體距離開發者用得上或許還有不小距離。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 BlockBeats 觀點。


歡迎加入律動 BlockBeats 官方社群:

Telegram 訂閱群: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群: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帳號: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

举报 糾錯/舉報
本平台现已全面集成Farcaster协议, 如果您已有Farcaster账户, 可以登录 后发表评论
选择文库
新增文库
取消
完成
新增文库
仅自己可见
公开
保存
纠错/举报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