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Paradigm Shifts:Inside one of crypto’s most trusted institutions with Co-founder and Managing Partner Matt Huang
原文作者:Dom Cooke,Colossus Review 作者
原文編譯:律動小 Deep
以下為原文內容(為便於閱讀理解,原文內容有所整編):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像是在管理 X 戰警學院,Matt 120 億美元的投資。
以公司首位員工查理·諾伊斯(Charlie Noyes)為例。這位 19 歲的麻省理工輟學生甚至不會使用日曆,他第一次 10 點鐘的會議遲到了五個小時,完全沒有歉意;如今他已成為公司的一般合夥人。再例如 Paradigm 的技術長喬治奧斯·康斯坦托普洛斯(Georgios Konstantopoulos),他從一個《魔獸世界》的沉迷者轉型為加密領域最多產的工程師之一。還有一位僅以 X 帳號「transmissions11」知名的開發者,Paradigm 在他在高中時透過 Discord 伺服器發現了他的才華。
「他們有時候會製造出令人抓狂的混亂,你真想揪掉自己的頭髮,」Huang 說,「但當你看到他們的能力時,就會驚嘆,天哪,世界上沒有其他人能做到這一點。」
「他接觸的一切都很出色,」曾在 2014 年至 2018 年 Huang 在紅杉資本(Sequoia)期間擔任其負責人的道格·利昂(Doug Leone)說,“他非常聰明,又
p>
Ap>
p高塔在東邊若隱若現,而 SoMa 的新創企業群則向南延伸。這是一個適合連接傳統金融與前沿科技的公司的絕佳視角——對 Huang 來說也是如此,他的職業生涯一直以發現革命性潛力而著稱。
2012 年,在為期一周的北京度假中,他拜訪了一家在兩間公寓單元內運營的新創公司。創辦人張一鳴(Zhang Yiming)正在打造一款個人化新聞應用程式——Huang 起初認為這個想法注定失敗。但坐在一張靠近塵土飛揚的冰箱的舊宜家桌子旁,看著張一鳴通過翻譯講話,Huang 注意到一種超越語言的東西:“我記得有種很深的直覺,這個人極其能幹、專注、進取,同時又保持平衡,不會讓自己崩潰。他對自己要構建的東西有極強的清晰度,還有一種征服世界的野心。”那家公司後來成為一個位元組跳動(ByteDance),也就是 TikTok 的創造者,Huang 的股份如今已變成九位數或十位數的財富——他不做電子表格,所以無法給出確切數字。
這種發現人才的本能是 Paradigm 的核心。 2018 年,Coinbase 聯合創始人弗雷德·埃爾薩姆(Fred Ehrsam)在紅杉資本中找到 Huang,提出了一個不同類型投資公司的願景。他們以平等合夥人的身份起步,但埃爾薩姆後來退居幕後,將時間分給加密貨幣和他的新腦機介面新創公司,他認為 Huang「天生就是為管理 Paradigm 而生的」。
作為一位全球最傑出的金融理論家之子和一位開創性計算機科學教授的兒子,Huang 在數學、經濟學和科技的交匯處長大。六年間,他的公司從管理 4 億美元成長到超過 120 億美元,透過對基礎加密專案的早期集中投資,同時建立加密核心基礎設施的重要部分。 Paradigm 的研究員——同時也是投資者——開發基礎創新,然後將其開源供整個行業使用。這對金融公司來說是個不尋常的做法,但 Paradigm 並不是一家典型的投資公司。它更像是一個研究實驗室與工程團隊的結合體,包裹在西海岸華爾街的精緻外殼中。
他非常聰明又極度謙遜。很難在見到馬特後不覺得他是個特別的人。 ——道格·利昂,紅杉資本
回到頂層會議室,羅賓遜和懷特正在研究「靶心流動性」(bullseye liquidity),這一突破可能改變穩定幣——與美元掛鉤的數位代幣——的交易方式。穩定幣已成為加密金融管道的關鍵部分,但其交易基礎設施仍很原始,每對交易都需要獨立的資本池。他們的創新將這些分散的市場整合成一個高效率的系統。儘管這可能為 Paradigm 的投資組合公司(如 Uniswap 和 Noble)帶來顯著優勢,他們仍計劃在部落格上公開研究成果。 「如果別人實現了這個想法並讓加密整體變得更好,我們完全沒問題,」羅賓遜說。
懷特暫停了與 OpenAI 的 o1 Pro 合作驗證數學證明的工作,細化了關於 n 維空間的一個觀點。在螢幕上,羅賓遜投影出一個數學視覺化圖形,看起來像是美國隊長盾牌的四分之一。 Huang 大多時候在傾聽——他總是更喜歡傾聽——但當他開口時,顯然他已經完全吸收了他們展示的複雜內容。
多年前,當他們還是孩子時,羅賓遜回憶說,他們的朋友圈會無休止地爭論,直到馬特開口。 「他話不多,」羅賓遜說,「但我們最後總是照他說的做。」最了解 Huang 的人形容他是一個安靜外表下隱藏著非凡能力的人。 「與馬特交流時,每分鐘的洞察力都很高,即便有很多時候他一言不發,」Stripe 聯合創始人帕特里克·科利森(Patrick Collison)觀察道,他在 2021 年將 Huang 加入董事會。他的細緻關注延伸到他接觸的一切——從 Paradigm 網站的速度,到他偏愛的日本小眾街頭服飾,再到他僱用的人。 「他對卓越有很高的標準,」Coinbase 執行長 Brian Armstrong)說,「他對平庸零容忍。」
然而,在這種強烈個性之下,是一種令人放鬆的謙遜。正如利昂所說:「他有很好的幽默感,但因為他身上有太多美好特質,你不禁會認真對待他。」或許最能說明問題的是,這些見解都來自他人——Huang 是那種最偉大成就被低語而非宣揚的人,他的影響更多是被人感受到而非宣傳。科利森補充說:「並非每個偉大的投資者或領導者都是好人。在所有關於『這個人能否做你孩子的教父』的正直測試中,他都以優異的成績通過。」
Paradigm 不是典型的投資公司。它更像是一個研究實驗室與工程團隊的結合體,包裹在西海岸華爾街的精緻外殼中。
這種技術卓越與安靜正直的結合,幫助 Paradigm 成為加密領域最重要的機構之一。在一個從零成長到 3 兆美元、經歷多次投機與崩盤的行業中,該公司的開源工具如今為 90% 的智慧合約開發提供支援。其創新幫助數千億美元的數位貨幣更有效率地流動。它的投資贏得了全球最精明的投資者——包括哈佛、史丹佛、紅杉和耶魯——的信任。
Matt Huang 最早的記憶之一,是他九歲時獨自走在東京,穿梭於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每天早晨,他穿過狹窄的小巷和繁忙的大街,往返學校一小時。這種早期的獨立性塑造了他的世界觀。 「一旦你有了兩種經歷的對比,」他說起東京與紐約的比較,「就會改變你對一切的看法。」
1997 年,他的父親 Huang 志富(Chi-fu Huang)被派往日本建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的亞洲辦公室,全家搬到日本。在搬遷前,Huang 志富曾在格林威治管理 LTCM 的亞洲交易業務,下午 4 點工作到凌晨 3 點以匹配市場時間。身為台灣四姊妹中唯一的兒子,Huang 志富的父母用微薄的積蓄送他獨自赴美。他從那裡努力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教授,隨後加入高盛,創建並領導固定收益衍生品研究部門,最後加入 LTCM——一家由諾貝爾獎得主組成的團隊,完美融合了學術理論與市場實踐。
Huang 的母親陳美娜(Marina Chen)在從台灣移民後,也在學術界開闢了自己的道路。在加州理工學院,她在傳奇技術專家卡弗·米德(Carver Mead)的指導下開創了平行計算研究,開發的技術至今仍用於現代處理器。儘管她作為耶魯首批女性電腦科學教授之一,似乎注定擁有傑出的學術生涯,陳選擇離開學術界,專注於撫養三個兒子,將她的智力熱情投入到他們的教育中。
Huang 家的晚餐就像投資委員會會議。每晚,孩子們聽到車庫門打開的聲音,就會爭先恐後完成父親佈置的閱讀任務——精心挑選、根據年齡調整的文章,涵蓋經濟原理到《科學美國人》。晚餐時,他們需要回答各自主題的問題。每個兄弟都發展出不同的應對父母強度的機制。據長子馬特說,他的本能是反抗。
他們在東京的時光在 1998 年戛然而止,當時 LTCM 在俄羅斯金融危機中模型失靈。這次崩盤清空了 Huang 家的積蓄。然而,Huang 志富從廢墟中崛起,於 1999 年與 LTCM 同事、諾貝爾獎得主邁倫·斯科爾斯(Myron Scholes)共同創立了 Platinum Grove 資產管理公司。該公司在不到九年內從 4,500 萬美元成長到 60 億美元,成為 2008 年金融危機前全球最大的固定收益對沖基金之一。這種在混亂中看到機會、從系統性崩盤中建立新事物的模式,對他的兒子來說變得熟悉。
東京之後,紐約郊區的斯卡斯代爾成為 Huang11 年內的第四個家。在一所主要是猶太學生的學校裡,作為僅有的三名亞裔學生之一,這些不斷的搬遷和文化適應磨練了他解讀社交動態並與不同個性建立聯繫的能力。
課堂上,Huang 坐不住。他的不安導致他因反覆幹擾其他學生而被中文週末學校開除。 「無法控制,」他的父母後來在婚禮上這樣形容他。然而,當以自己的方式投入時,他展現出專注的能力。與他那群「不酷但學術傾向」的朋友一起,Huang 導演業餘電影,辯論自由主義哲學,精通遊戲。他對《星海爭霸》的處理方式——在國際伺服器上半職業競技——預示了他標誌性的對細節的關注,這種特質甚至延伸到他現在對手倒立的痴迷。
張一鳴透過翻譯講話,但 Huang 發現自己被這位創始人的非語言線索所吸引——他的手勢、表情和強度描繪出一幅無需言語就能理解的畫面。
一切在發現數學時改變了。數學俱樂部揭示了他對這門學科的天然親和力,雖然他在全國競賽中不是頂尖選手,但這向父母證明,他們難以控制的兒子在適當挑戰下能在學校表現出色。撲克和象棋成為他分析頭腦的另一些出口。
這位改過自新的學生努力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在 2006 年,他發現自己置身於「地球上怪人最集中的地方之一」。他學習數學,曾休學一學期玩線上撲克,同時操作八張桌子。但決定性時刻(除了遇見未來的妻子)發生在一位密友阿爾伯特·倪(Albert Ni)宣布輟學加入一家名為 Dropbox 的小型新創公司,成為其第六名員工。對於一個被培養成為博士的人來說,放棄學士學位似乎不可思議。然而,倪並非失敗——他是 Huang 認識的最有能力的人之一,做出深思熟慮的選擇去創造新事物。這促使他閱讀保羅·格雷厄姆(Paul Graham)的所有文章,透過這些文章,Huang 發現了矽谷和終極叛逆的誘惑:開闢自己的道路。
在麻省理工的最後一年,Huang 與室友申請了 Y Combinator,最初被拒絕。葛拉漢告訴他們:「我們很喜歡你們,但非常討厭你們的想法。」六個月後,帶著一個工作原型,他們被錄取。麻省理工畢業生們在六天內開車橫跨美國來到舊金山。在 YC,他們打造了 Huang 現在稱為「糟糕想法」的東西——一個串流時代的電視指南網站 Hotspots。這段持續兩年的「失敗新創」經歷,仍然讓他對創辦人產生了深深的共鳴,並促成了 Twitter 的收購,在那裡他觀察到一家上市前「管理糟糕」的公司。
到 2012 年,Huang 準備開闢新道路。在他看來,矽谷變得過於顯而易見;消費領域對有趣工作和豐厚回報來說太可預測。在 Twitter 休假一周,考慮在中國創立科技公司時,他前往北京會見了六位創辦人。其中一位是張一鳴,他正在打造一個看似注定失敗的消費應用。張一鳴透過翻譯講話,但 Huang 發現自己被這位創始人的非語言線索所吸引——他的手勢、表情和強度描繪出一幅無需言語就能理解的畫面。離開公寓時,Huang 心想:「我得想辦法支持這個人。」
他在位元組跳動估值 2000 萬和 3000 萬美元時寫下支票,這是他當時最大的個人投資。如今位元組跳動價值 3000 億美元,他的投資成長了大約 1 萬倍——50 萬美元變成了 5 億美元。他仍持有大部分股份,雖然他「對此越來越淡然」,但他承認「這絕對會讓你頭腦發熱,這可能是我做過的最好投資」。同年,他在舊金山對 YC 公司 Instacart、Benchling、PlanGrid 和 Amplitude 進行了種子投資——這些公司如今都價值數十億美元。
2014 年,當他在 Twitter 時收到紅杉招聘人員的電子郵件,他最初以為是垃圾郵件。儘管他有令人矚目的成績,但他無意成為投資者。但好奇心佔了上風,他的面試作業——關於紅杉應投資的一家公司的單頁報告——讓他寫下了當時只有七名員工的 Coinbase。
在紅杉,Huang 發現了他所說的「我經歷過的標準最高的地方」。在他第二天上班時,Facebook 以 190 億美元收購 WhatsApp,合夥人們在休息室短暫聚集。香檳被倒出但無人觸碰。五分鐘內,所有人回到工作崗位。百億級別的退出在公司傳奇投資組合的陰影下黯然失色,這個組合包括蘋果、谷歌和英偉達等萬億級企業。這種文化以提升他已相當大的野心的方式要求卓越。
「你開始看到座標軸能延伸多遠,偉大創始人是什麼樣子,」Huang 談到他在那裡的四年說,「如果沒有接觸到這些,你對可能性的整個認知就缺少頂端的動態範圍。」紅杉也向他展示了卓越有多種形式。與風格迥異但在關鍵維度上一致的投資者共事,給了他發展自己方式的信心:「意識到我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做事非常解放。」
紅杉也從中獲得了寶貴回報。 「紅杉美國每年在撲克錦標賽中都被紅杉中國打得落花流水,」利昂回憶說,「他去了,為紅杉美國贏了回來。多虧了 Matt Huang,我們帶回了唐·瓦倫丁那件色彩鮮豔的瘋狂夾克。」你不會從 Huang 口中聽到這個故事,他從不吹噓自己的成就。像他的許多事蹟一樣,你得從別人那裡得知,或知道該問什麼。
Huang 在 2010 年於麻省理工首次接觸比特幣,立刻被其數學、經濟學、電腦科學和博弈論的優雅融合所吸引。
「我內心認為這是一個非常美的想法,」Huang 回憶道。但在早期,它更像是一種智力好奇,而非投資機會。直到 2012 年,他在當時的主流交易所 Mt. Gox 上購買了一些比特幣,經歷了第一次大泡沫。 「你幾乎需要在第一次虧錢,」他反思道,「然後你就放棄了,覺得它死了。當你看到它復甦、並未死去時,你開始好奇。」
多方消息稱,傳奇投資者邁克爾·莫利茨(Michael Moritz) Huang 為《紅杉》歷史上唯一令人遺憾的損失歷史。利昂說:「他是我職業生涯中第一個主動離開紅杉的人。」
在紅杉,Huang 發現很少同事分享他對加密重要性日益增長的信念。公司支持他的興趣——他代表公司領導了幾項加密投資——但他越來越多地在公司外尋找對話夥伴。他開始在舊金山參加每月一次的晚餐,與六到八位對加密好奇的投資者探討新興技術的前沿想法。
正是在 2017 年這段時期,剛從 Coinbase 總裁職位卸任的弗雷德·埃爾薩姆寫了一篇博客文章,主張加密貨幣是元宇宙。仍在紅杉的 Huang 聯繫他討論這個想法。 「我知道我不會圍繞著這個創立公司,」艾爾薩姆想,「但為了好玩向紅杉推銷這個想法會很有趣。」
從智力練習開始的交流,演變成兩人之間 40 封郵件的深入探討,深入挖掘加密的可能性。他們的背景完美互補:埃爾薩姆共同創立並經營了加密領域最重要的公司,而 Huang 帶來了頂尖投資經驗。
「在遇到馬特之前,沒有什麼感覺完全對,」艾爾薩姆說,他曾與幾位潛在夥伴探討創立專注於加密的基金。在六個月內,他們有條不紊地探索合作,從投資哲學到基金結構,測試彼此的一致性。他們特別注重確保真正的伙伴關係——一切都五五分成,這一原則“讓一些人抓狂”,但對他們兩人來說至關重要。
離開紅杉對 Huang 來說是痛苦的。那是他第一個真正感到歸屬的地方:「感覺像是我可以退休的地方,如果他們願意留下我。」多方消息稱,傳奇投資者邁克爾莫里茲稱 Huang 為「紅杉歷史上唯一令人遺憾的損失」。利昂說:「他是我職業生涯中第一個主動離開紅杉的人。」但 Huang 確信加密將成為未來幾十年最重要的技術趨勢之一。 「當他告訴我他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時,我很容易就放手了。追隨你的夢想,去追求吧,」利昂帶著一絲遺憾說,「我很生自己的氣,因為他一直在談論比特幣,而我通常嗅覺很靈。如果我真的聰明,我會跟隨這個線索,為他在紅杉樹>1p Huang 與埃爾薩姆在 2018 年 6 月創立了 Paradigm,基於兩個論點:首先,加密將是未來幾十年最重要的技術和經濟轉變之一;其次,這個領域缺乏他們作為創業者希望擁有的那種投資者——一種深植於“加密投資者”的投資者。 東岩資本(East Rock Capital)創辦人兼 Paradigm 顧問 Graham Duncan——Huang 認為他是公司早期最有幫助的人——從一開始就被他們的信念震撼。 「他們總是從規模角度規劃可能發生的事情,這對我來說幾乎顯得荒謬,」鄧肯說,「這讓我震驚,但完全不是自大。他們的時間視野完全不同,他們計劃的事情最終都發生了。」 他們在 2018 年底基金結構新穎:開放式,沒有固定的資本回報時間表,允許持有公開加密資產和私人投資。然後他們做出了更大膽的舉動:不像大多數創投公司逐步調用資本,他們迅速要求全額 4 億美元,並開始平均買入比特幣和以太坊,這些頭寸最初佔基金約 90%。比特幣的平均買入價在每枚 4000 至 5000 美元之間——這是一個巨大的賭注,賭的是 2018 年比特幣下跌超 70% 的加密寒冬最終會解凍。 他們的前三名員工體現了他們願景的不同面向。查理·諾伊斯是 Huang 在討論比特幣現金分叉的 Telegram 聊天中認識的,成為他們的第一名員工。 「從他的消息看,我以為他是個 40 歲留鬍子、很憤世嫉俗又粗獷的人,」Huang 回憶說,「當他出現在晚餐時,我真的很驚訝他才 19 歲。」 諾伊斯從 12 歲起就沉浸在加密世界起就沉浸在加密世界,透過遊戲發現了比特幣。他曾發表過關於加密應用的論文,兩次贏得英特爾科學競賽,之後輟學進入麻省理工,又從那裡輟學加入 Paradigm。他最初適應辦公室生活很困難——他認為「透過電子郵件評論投資計劃,每週來辦公室一次」是正常的。第一天遲到時,Huang 坐下來向他解釋職業期望。這種耐心得到了回報。 如今,25 歲的諾伊斯已是 Paradigm 的一般合夥人。 Huang 將他比作藝術家,能夠透過壓縮大量零散資訊做出直覺上的大躍進,最終得出清晰的投資論點。例如他在 2020 年識別出 MEV(最大可提取價值)是區塊鏈的關鍵問題,並成為 Flashbots 的領投人,其基礎設施如今幾乎觸及以太坊上的每筆交易,為 4500 億美元的生態系統建立了關鍵市場規則。 丹·羅賓遜,Huang 的中學朋友,也是“我小時候認識的最聰明的人”,體現了推進加密前沿所需的技術深度。在哈佛法學院讓他失望後,羅賓遜轉向編程,並在區塊鏈公司 Stellar 工作時探索加密。 Huang 和埃爾薩姆為他量身打造了一個獨特角色,涵蓋投資、研究和幫助投資組合公司建設。這項妥協成為 Paradigm 研究驅動方法的模板,羅賓遜隨後為加密領先的去中心化交易所 Uniswap 發明了關鍵機制。 她是馬特和弗雷德的第三位合夥人,完全打造了這家公司。 ——格雷厄姆·鄧肯,東岩資本 阿拉娜·帕爾梅多(Alana Palmedo)在她附近租用了公司與辦公機構之間的固定性固定性公司。雖然她並非「深入了解加密」,但她在波士頓大學基金會和比爾蓋茲投資辦公室管理複雜營運的經驗,尤其是在 2008 年金融危機期間,證明是無價的。最初持懷疑態度,她被 Huang 和埃爾薩姆打造機構級公司的深思熟慮方式,以及她作為價值投資者的直覺——比特幣跌得如此之低,“這肯定是底部”——所打動。 「她是馬特和弗雷德的第三位合夥人,完全打造了這家公司,」幫助面試帕爾梅多的鄧肯說。她最初管理從交易結算到財務再到合規的一切事務,之後為每個職能招募專家,讓投資團隊專注於交易。現在,身為管理合夥人,她建構了 Paradigm 的高績效文化,要求每個人無論角色如何,都要保持徹底的透明度和每日自我反思。 「每個人都必須在自己的領域裡名列前 1%,」帕爾梅多堅持說。 到 2019 年年中,隨著加密價格開始回升,但大多數投資者仍對該領域持謹慎態度,Paradigm 再次進入市場。其初始投資者基礎又承諾了 3.6 億美元。這一時機體現了 Huang 的方式:在別人懷疑時募集資本,從那些相信加密將從根本上重塑金融的伙伴那裡獲得支持。 儘管加密尚未完全實現其變革性承諾,Paradigm 的投資已帶來卓越回報。根據公開文件,其首支旗艦基金到 2024 年底從 7.6 億美元成長到 83 億美元。與公司接近的消息人士透露,Paradigm 還已將其有限合夥人的初始資本全部返還,從該基金中支付了超過 10 億美元。 儘管 Paradigm 早期取得了成功,人們不禁好奇,為什麼 Huang 這樣一個早已無需為錢擔憂、似乎在紅杉擁有完美工作的人,會費心涉足加密這個狂野世界。 Coinbase 首席執行官兼聯合創始人布賴恩·阿姆斯特朗也思考過類似的問題——“誰會離開紅杉那樣的工作,對吧?”——然後回答說:“他是個沉默的殺手。我們行業需要更多像他這樣有高誠信度、為長遠目標和正確理由而努力的人。簡單:「我想我一直對權威有些懷疑,所以當我看到權威施加影響時,我會想:這是我們希望世界運轉的方式嗎?」 「美國人看著中國說,那看起來像反烏托邦,」他說,「我不認為他們完全意識到西方組織(pper>)也在發生同樣的事情。限制某些行業取得銀行服務。 2013-2017 年的「扼殺點行動 1.0」針對被認為「高風險」的行業,如發薪日貸款和高風險行業,如發薪日貸款和槍支經銷商。在拜登政府下,「扼殺點行動 2.0」聚焦於「去銀行化」加密。甚至像 Uniswap 創始人海登·亞當斯(Hayden Adams)和 Gemini 聯合創始人泰勒·溫克爾沃斯(Tyler Winklevoss)這樣的個人,也發現他們的個人銀行帳戶突然無故關閉。 Huang 認為加密將經歷三個關鍵階段的演進:首先作為貨幣,然後作為金融系統,最後作為互聯網平台。每個階段都建立在前一階段之上並促成下一階段。 「貨幣是加密其他部分的上游,」他解釋說,「購買你的第一枚比特幣或設定你的第一個錢包,往往是使用其他加密應用程式的第一步。這就像獲得你的 AOL 帳戶並第一次連接到互聯網。」 貨幣階段已產生驚人成果。比特幣從 2008 年的白皮書發展到如今價值近 2 兆美元的資產,成為自發布以來最有價值的新創公司。令人驚訝的是,甚至連國家——包括美國——也開始採用它。 2018 年嘲笑該行業的機構(如黑岩首席執行官拉里·芬克(Larry Fink),曾稱比特幣為“洗錢指數”)如今擁抱這項技術。 2024 年,黑岩的比特幣 ETF 在短短 11 個月內聚集了 500 億美元——史上成長最快的 ETF 推出。傳統投資組合模型也在轉變,富達現在建議 1-3% 的加密資產曝險。經典的 60/40 投資組合正變為“59/39/2”,機構為加密資產開闢專用配置。 第二階段-建構全新金融體系-正在加速。傳統金融透過多層中介運作,而加密可以實現近乎即時的交易、全天候市場和新型金融工具,所有這些都建立在無需許可的軌道上。穩定幣——基於區塊鏈、與美元等穩定資產掛鉤的數位貨幣——展示了這種潛力,自 Paradigm 成立以來,其流通量從 5 億美元增長到超過 2000 億美元。 第三階段-作為網路平台-仍是最初級且最難以理解的階段。與當今由平台控制用戶資料和線上資產的互聯網不同,加密可能實現真正的數位所有權和用戶間的直接交互,無需中介。高交易成本阻礙了社群媒體和遊戲等日常應用的發展,但 Huang 認為,隨著新的擴展技術大幅降低成本,這種情況將會改變。今天支持 NFT 和迷因幣的基礎設施,最終將促成更嚴肅的應用,就像 YouTube 從貓咪影片發展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平台之一。 當然,像每項新技術一樣,加密也有其陰暗面。詐騙和駭客攻擊司空見慣,迷因幣促進短期思維而非真正所需的建設,代幣價格波動劇烈,項目崩潰,整個行業常常看起來更像賭場而非金融的未來。 然而,Huang 保持長遠眼光。就像早期網路吸引了傑出的研究者同時也伴隨著詐騙者和詐欺者,加密的開放前沿既促成了創新也滋生了不良行為。每一波新浪潮,包括從外部看似非理性的投機泡沫,都帶來了新的人才和資本來建立關鍵基礎設施。 穩定幣就是一個完美例子。 2017 年的 ICO(首次代幣發行)泡沫將主流注意力帶入加密領域,並催生了一代新的加密富豪投資者。其中一些資本流入開發穩定幣,導致其基礎設施顯著改善。在以太坊上,發送 USDC(一種流行的美元掛鉤穩定幣)的成本從 2021 年的 12 美元降至如今的 1 美元。在 Coinbase 受歡迎的 Layer 2 網路 Base 上,相同交易成本不到一分錢。反過來,流通量呈指數級增長,自泡沫破裂以來增長了 400 倍,現實世界的用例也隨之出現。 SpaceX 使用穩定幣從新興市場匯回收入,將當地貨幣轉換為即時轉移的數位美元。 Scale AI 透過穩定幣軌道支付其全球數據標註網絡,消除了跨境摩擦和成本。像 Ramp 這樣的公司財務團隊發現了另一個優勢:雖然儲蓄帳戶的利息微乎其微,但由國庫券支持的穩定幣可以捕獲銀行通常留給自己的大部分收益。 數據證實了這個敘述。交易量連續五年每年增長 120%。 2024 年,穩定幣處理了 5.6 兆美元的支付,接近 Visa 13.2 兆美元的近一半。這一勢頭促使 Stripe 在 2024 年 10 月收購了穩定幣支付平台 Bridge。 「穩定幣是金融服務的常溫超導體,」Stripe 聯合創始人帕特里克·科利森寫道,「多虧了穩定幣,全球企業將在未來幾年受益於速度、覆蓋範圍和成本的顯著改進。」 馬特的性格很獨特。他冷靜、嚴謹、有耐心——這些特質特別適合像加密這樣後果落後的複雜技術。 ——帕特里克·科利森,Stripe 這種採用反映了加密的更廣泛演變:比特幣於 2009 年推出,2011 年達到首個百萬用戶。以太坊於 2015 年推出,2017 年達到相同里程碑。接著是 2019 年的穩定幣,2021 年的 DeFi,2022 年的 NFT,以及 2023 年的社群應用。 批評者常指出加密對日常業務缺乏影響。 Huang 認為穩定幣是下一個殺手級應用,但也區分了像 AI 這樣的「單人」技術(提供即時效用)和像加密這樣的「多人」技術(需要協調採用)。 「這就像採用一種新語言或定居一個新城市,」他解釋說,「如果你獨自做這件事毫無用處。」他指出電子郵件是一個有啟發性的類比。早期批評者稱其「技術上有趣但經濟上天真」,與如今對加密的懷疑類似。 與 Huang 交談時,他對加密整體的從容態度令人注目。帕特里克·科利森將 Huang 加入 Stripe 董事會,既因其加密專長,也因其更廣泛的商業洞察力,他說:“馬特的性格很獨特。他冷靜、嚴謹、耐心——這些特質特別適合像加密這樣後果滯後的複雜技術。” 他的獨特論點能夠同時持有投資的兩面。 「他能處理熊市案例,這些案例通常比牛市案例具體得多,」科利森說,「然後他理解技術的可能性,看到微小的新生事物如何在未來變成大事。」 最近,人工智慧成為科技的新前沿,其清晰且即時的應用吸引了全世界的想像。 Huang 和 Paradigm 團隊甚至考慮擴展關注領域包括 AI。但他們堅持對加密貨幣的承諾,Huang 解釋說:“AI 無論有沒有我們都會發展得很好。加密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術,需要與 AI 共存,但沒有多少優秀的捍衛者。我們認為致力於它很重要,確保它真正成功。” 公司研究驅動的風格幾乎是偶然形成的。當 Huang 聘請他的中學朋友兼伴郎丹·羅賓遜時,並不清楚一位從律師轉型為自學程式設計師的人如何融入投資公司。 「我們想要丹加入團隊,因為他是我認識的最聰明的人,」Huang 說,「但他並非最商業化,我們不確定他如何參與投資流程。」主要是為了讓他加入,他們創造了一個新穎角色,包括讓羅賓遜從事開源專案的時間,他們共同稱之為「探索性研究」。 「事實證明,這種特定類型在加密中非常重要,」羅賓遜解釋說,「大多數投資研究是關於收集和分析現有資訊。我們試圖發明新東西。」研究團隊的突破往往來自在公司甚至還未意識到需要答案前探索理論問題,例如靶心流動性。 加密的獨特之處在於數學機制如何創造巨大槓桿。傳統交易所可能需要數千台伺服器和數百名員工來匹配買賣雙方。但當維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在 2016 年於 Reddit 上提出一個簡單方程式(x*y=k)時,他為萬億美元市場自主運行於區塊鏈奠定了基礎。挑戰在於,這項優雅解決方案雖然計算效率高,但透過將流動性分散到所有可能價格,浪費了大量資本。 羅賓遜認識海登·亞當斯(Hayden Adams),後者將布特林的概念發展為 Uniswap,來自早期的以太坊研究社區。加入 Paradigm 幾週內,他寫了一份關於 Uniswap 的備忘錄,促成了種子投資,並開始積極改進。他對 Uniswap v2 的貢獻實現了任何基於以太坊的代幣間交易,幫助該協議從 20 億美元交易量擴展到超過 1 兆美元。 但羅賓遜和亞當斯在 2019 年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尋找更根本的突破。透過數學探索,團隊發現了一種在特定價格範圍內有效集中流動性的方法——讓交易者將資本集中在實際需要的地方。這項創新成為 Uniswap v3,將資本效率提高了高達 4000 倍。 500 萬美元的頭寸現在可以提供與 20 億美元分散在所有可能價格相同的交易深度。到 2022 年 10 月,Uniswap 估值達到 17 億美元。 當他們與其他公司競爭時,Paradigm 實際上能幫你打造加密公司。他們有協議設計、安全、法律甚至政策的專家。 ——布萊恩·阿姆斯特朗,Coinbase 這種研究促成突破性產品的模式在 Paradigm 的投資組合中反覆出現。去年,當 Blur 向公司提出增加保證金交易時,團隊面臨一個根本挑戰:如何安全地針對難以確定價值的非流動性 NFT 放款?研究團隊花了四個月開發了一種全新的借貸協議 Blend。 「如果你能解決 NFT 的借貸問題,」羅賓遜指出,「你就可能解決針對任何非流動性資產的借貸。」推出幾個月內,Blend 創建並主導了一個全新的借貸類別。 與將技術資源與投資決策分開的傳統創投公司不同,Paradigm 的研究員是每項投資的核心。他們參加每場推介會,幫助做出每個決定。這種整合意味著他們常能發現別人錯過的機會,因為他們已經在研究類似技術挑戰。當演算法穩定幣如 Terra 流行時,Paradigm 避而遠之——多年嘗試設計更好穩定幣機制的經驗告訴公司,這些項目並未解決根本問題。 這種深入技術工作在尋找和達成交易以及招募人才方面創造了強大競爭優勢。 「當他們與其他公司競爭時,」Coinbase 的阿姆斯壯解釋說,「Paradigm 實際上能幫你打造一家加密公司。他們有協議設計、安全、法律甚至政策的專家。」 「我們流程的最大部分是弄清楚什麼是最重要的問題,」羅賓遜解釋。這需要緊跟加密快速演變的前沿。 「網路的世代很短,」Huang 指出,類比夏洛克福爾摩斯從倫敦街頭流浪兒網路中獲取關鍵情報,「即使兩年也能在理解加密文化上產生差異。」 這種洞察促成了 Paradigm Fellowship 計劃,旨在識別仍在學校裡的傑出年輕開發者。該計劃部分源於公司與 transmissions11 的經驗,團隊在高中時透過 Discord 發現了他。當他有一次從學校集會上撥入推介會時,這既凸顯了與加密下一代創新者合作的挑戰,也展現了機會。 2023 年星期四在一個透過網路檔案館的 Wayback Machine,他們注意到 Paradigm 悄悄地從其主頁和社群媒體上刪除了所有「加密」字樣,重新定位為「研究驅動的科技投資公司」。這一看似明顯的發現——儘管變化已有一個月——引發了即時反彈。在一個忠誠度深厚、背叛被嚴厲懲罰的行業中,這感覺像是背叛。 「我們不想再為你工作了,」一家投資組合公司在推特上寫道,提到這次重新定位以及 Paradigm 對 FTX 的投資,「這成為我們整個行業的傷疤」。批評刺痛人心,但體現了加密的殘酷坦誠。 Paradigm 不僅恢復了「加密」一詞,還加倍努力,在主頁上添加了閃爍的霓虹燈標牌,寫著:「加密 加密 加密」。 變化背後的現實更為平淡。團隊中的兩名研究員抱怨,潛在的 AI 合作者看到 Paradigm 主頁上的「加密」後不回郵件。 「我們想,好吧,所有加密圈的人都已經認識我們,他們從不去我們的主頁。他們看我們的博客,每家投資組合公司和博客文章都與加密有關。所以這有什麼大不了的?”Huang 解釋說,“事後看,這顯然是個錯誤。人們把網站視為你引以為過的集體聲明。” 然而,這一事件揭示了更深層的緊張局勢。到 2022 年 11 月,比特幣從 2021 年高峰下跌 75%,至 1.6 萬美元以下。以太坊下跌 80%。同月,ChatGPT 推出,引發 AI 熱潮,讓加密看似昨天的前沿。主要創投公司已將注意力和資本轉向 AI。 對 Paradigm 來說,網站爭議標誌著一個謙卑的時期。僅 18 個月前,公司看似無懈可擊。其比特幣部位增加了 15 倍。最早投資之一的 Coinbase 以 850 億美元估值上市。它募集了一隻 25 億美元的創投基金。然而,2021 年的狂熱將考驗即使是最自律的加密投資者。 弗雷德·埃爾薩姆看到了警告信號。 2021 年 3 月,他向投資組合公司發送了一封題為「度過加密週期」的信。在指出價格在短短兩個月內翻倍,比特幣突破 1 萬億美元,“像素化的加密藝術動輒賣出數百萬”後,他警告說:“參議員甚至都有激光眼!狂熱無處不在。”憑藉他在 Coinbase 的經驗——2014-2017 年低迷期三分之一員工離開——他列出了具體準備措施:對殘酷系統進行 10 倍率新週期,考慮了具體準備。 低谷年比高峰年容易。訊號與噪音比很高,價格下跌,但從長遠看,這並不困擾我們。 ——Matt Huang,Paradigm 他的警告雖有先見之明但不足以應對一切。 「我們在那個時期犯了很多錯誤,」Huang 反思說,「當你過於關注對手時,你會變得更像對手。」他解釋說,看著競爭對手 a16z 募集巨額資金讓他們質疑是否需要匹配那個規模。 Paradigm 從 18 人成長到 62 人。 「我們確實讓品質標準下滑了,」他承認,「我記得有些時候妥協了,感覺如果不這樣做或不僱用那個人,我們會落後。事後看,那些都是錯誤的決定。」 Huang 不擅長電子表格,不記得公司最大的峰谷回,但有一個時刻刻在他記憶中:FTX。 Paradigm 在該交易所投資了 2.78 億美元,是該公司歷史上最大投資之一。到 2022 年,FTX 已成為加密的公眾形象,創始人薩姆·班克曼-弗里德(Sam Bankman-Fried)在會議上演講、在國會作證、登上雜誌封面。那年 10 月,他在 Paradigm 的 LP 會議上發表主題演講。幾週後,FTX 因詐欺指控和客戶資金被挪用的揭露而崩潰。 投資失敗是徹底的,但背叛更傷人。在盡職調查中,Paradigm 已識別出關鍵風險:FTX 與班克曼弗里德的交易公司 Alameda Research 的關係。團隊直接提問,得到的卻是虛假保證。後來 Huang 在班克曼-弗里德的刑事審判中出庭作證,這段經歷強化了關於創始人一致性的重要教訓。 「當時就很明顯,他與我們改善加密的願景不一致,」Huang 說,「對他來說,這是賺大錢然後捐出去的方式。」在政策討論中,這種分歧變得明顯,班克曼-弗里德主張的妥協被 Paradigm 認為會損害加密的核心承諾。 FTX 並非 Paradigm 唯一的失誤。該公司在 NFT 熱潮頂峰時與人共同領投了 OpenSea 的 3 億美元 C 輪融資,估值 13.3 億美元。此後,該 NFT 市場的交易量下跌 98%。另一家投資組合公司 BlockFi 因 FTX 曝光而破產。 「在創投中,總是會有一些投資不如你所願,」Huang 說,「這總是反思的機會,我們做了很多反思。」他堅持認為熊市實際上比牛市提供更清晰的信號。 「低谷年比高峰年更容易。訊號與噪音比很高,價格下跌,但從長遠看,這並不困擾我們。」 公司從這段時期走出時規模更小但更專注。 2021 年成長到 20 人的投資和研究團隊被裁減到 11 人。標準收緊,新投資增加了一個明確過濾條件:創辦人必須與 Paradigm 推動加密前沿的使命一致。 網站事件以另一種方式提供了啟示。迅速的負面反應顯示,加密社群已將 Paradigm 視為不僅僅是一家投資公司。它是業界的標竿。 喬治奧斯·康斯坦托普洛斯的辦公桌後放著一把迷你電吉他,偶爾在即興會議中拿出來彈奏。這位公司技術長在討論區塊鏈架構時突然彈起 riff 的形象,捕捉了他方法的核心:技術精湛與對實用性的直覺結合。 2019 年,康斯坦托普洛斯是一位備受追捧的研究員和軟體工程師,因其開發技能在加密圈內聞名。他的技術工作如此徹底,以至於 Paradigm 的投資組合公司不斷提到他的名字。 Huang 在一次會議上初次見到他時,康斯坦托普洛斯正在權衡是擴展諮詢業務還是加入新創公司。但 Huang 以他一貫發現非凡人才的能力,看到了不同的道路。他提議創造一個類似羅賓遜的角色,讓康斯坦托普洛斯結合技術研究與投資評估。 這個角色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演變。 2020 年,在幫助投資組合公司 Optimism 實施研究時,他注意到許多專案都在相同的基礎問題上掙扎。挑戰不在於想法,而在於建構它們所需的工具。康斯坦托普洛斯不再逐一支持公司,而是思考能否建立開源基礎設施,推動整個產業前進。 人們告訴你很難的事情通常並不難。只是因為你無法掌控你的工具才顯得困難。 ——喬治奧斯·康斯坦托普洛斯,Paradigm 這種哲學促成了他的首個重大貢獻 Foundry。康斯坦托普洛斯花了一個週末打造了一個工具,大幅簡化了編寫安全智能合約的過程。可以將其想像為區塊鏈程式碼的拼字檢查——但它不是捕捉拼字錯誤,而是防止數百萬美元的漏洞。幾個月內,它成為行業標準,如今市場滲透率達 90%,保障了超過 1,000 億美元的智慧合約(至今)。 但 Foundry 的成功凸顯了一個更深層的挑戰。以太坊,作為推動加密創新的主要平台,運作在低效軟體上,擴展幾乎不可能。就像試圖透過撥接連線串流 4K 影片。康斯坦托普洛斯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解決方案:從頭重建以太坊的核心節點軟體。 「你瘋了,」他的團隊說,「這得花五年。」但康斯坦托普洛斯贏得了他們的信任,他透過獨特的招募方式比任何人都了解他們的能力。他不採用傳統面試,而是透過開源專案的貢獻找到工程師。 「程式碼不會說謊,」他說,「我想看到人們如何思考真實問題。」 由此產生的專案 Reth 僅用了 18 個月完成。雖然其功能看似簡單——下載交易、在本地執行並寫入資料庫——但影響深遠。透過優化這個基礎流程,Reth 比替代方案小 80%,速度快 10 倍。 Coinbase 的 Base、WorldCoin 和 Optimism(2022 年估值 16.5 億美元)等主要平台已依賴其卓越性能(2024 年 6 月推出)。 這些技術貢獻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Paradigm 的研究員在評估投資時會辨識問題。他們建立的開源解決方案成為行業標準。這些工具吸引了最優秀的開發者,他們要麼加入投資組合公司,要麼成為創辦人,甚至有時加入 Paradigm。 這項策略在去年 10 月達到高潮,Paradigm 分拆出 Ithaca,並投資 2,000 萬美元。身為執行長(同時保留 Paradigm 技術長角色),康斯坦托普洛斯旨在將其團隊建造商業化。 「其他團隊需要 20-30 名工程師、種子資金和兩年才能做到的事,」他指出,「我們幾週就能完成。」 他的信心源於構建了從底層加密到用戶界面的每一層,中間有 Reth 和 Foundry。 「人們告訴你很難的事情通常並不難,」他主張,「只是因為你無法掌控你的工具才顯得困難。」這種徹底自力更生的哲學——構建行業所需的任何工具——改變了 Paradigm 在加密中的角色。 至於他自己的轉變,康斯坦托普洛斯以典型的希臘式語言描述:「馬特是我唯一無法超越的導師。」大多數導師最終會被超越,但在 Huang 身上,康斯坦托普洛斯找到了一個與團隊共同成長的領導者。雖然他這樣等級的工程師大多會離開創立自己的公司,但他和其他人留在 Paradigm,因為 Huang 與他們一同成長。 「他們每天推動我成為更好的自己。」Huang 說,「我不想被超越。」 在 Huang 的 MacBook 背面,一個細節引人注目:三個貼紙完美排列,Foundry 和 Reth 的標誌分列 Paradigm 標誌兩側。這既反映了他對細節的關注,也透露出他對創投演變願景的窗口。 「如果紅杉不僅支持谷歌,還創立了谷歌會怎樣?」他越來越常想。這個問題指向一個未來,投資者與建設者之間的界線模糊。 在康斯坦托普洛斯從遊戲迷到加密核心基礎設施架構師的旅程中,Huang 和埃爾薩姆的原始論點得以實現:加密需要一種不同的投資者。不僅是能評估科技的傑出怪才,更是能透過程式碼塑造金融未來的建設者。在一個天生敵視中央權威的行業中,Paradigm 透過專注於創造而非控制,成為加密最受信賴的機構之一。 Huang 和他的團隊不僅在投資未來——他們一行行地寫下未來。 「原文連結」 歡迎加入律動 BlockBeats 官方社群: Telegram 訂閱群: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群: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帳號: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Paradigm 的管理合夥人:Huang 與帕爾梅多
長遠眼光
Huang、埃爾薩姆和帕爾梅多在舊金山辦公室頂層外的合影
發明這種投資的方式
勾勒下一個突破:康斯坦托普洛斯、諾伊斯和羅賓遜
加密 加密 加密
書寫未來